徽墨简要介绍
徽墨 , “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
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徽墨详细说明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 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巨墨谱的图式、墨模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上*高水平。如激派送君房制的“玄元灵气”墨,董其昌赞赏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与程君房同时驰名墨坛的当推方于各。方氏精制了一种“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声誉已经“传九士,达两都,列东壁,陈尚方”。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里,也开始出现,就连装墨的漆盒也非常精致。
至清初,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集锦墨和另锭墨进一步盛行。歙县的曹素功、绩溪的汪近圣、歙县的任节庵以及稍后崛起的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曹素功献墨,颇得赏识,遂赐“紫玉光”三字,于是名声益震。汪近圣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他的砍子汪惟高曾应召人清内府教习制墨。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制墨业陷入赖帐不振的境地,胡开文的墨店却由于徒孙众多,分布大江南北,故其墨行销国内外,独里一时之秀。胡氏的“地球墨”,于一九一五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南京南洋劝业会忧等奖状。时至今天,年淹代迁,人们仍能看到胡氏早期的“织耕图墨”、“四阁藏书墨”以及“苍佩宝墨”等珍品。
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分别在屯溪、歙县成立了徽州墨厂和歙县徽墨厂;绩溪县成立了徽墨生产合作社;泾县文化用品厂稍后也恢复生产,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广大制墨工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加以革新,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日新月异。徽墨按质分高、中、低三档;按取料不同分超激烟、桐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数种。其中以超漆、桐油两种烟墨尤为著称。 目前,我省的四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两代的优秀传统,制作了成套的集锦墨。如“苍云珍品”、“延造法”、“萧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 “金龟”,“蝉墨”、“罗汉墨”等,都是足以称道的精品,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地。特别是屯溪徽州墨 厂的超漆烟墨,系用桐油油烟、麝香、黄金等珍贵材料制成,堪称特种工艺精品,一九七九年国庆前夕。国务院向这个厂颁发了全国优质产品银质奖章。
绩溪徽墨
徽墨为我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徽墨,作为“徽州所产之墨”的统称,肇始于南唐,名声鹊起于南唐后主李煜执政之时,明清时期又随着徽商足迹遍及全国,并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形成“三大派”、“四大家”。清代以前“三大派”主要指歙县派、休宁派、婺源派。清代以后,徽墨业形成了“四大家”,即指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和胡开文这四大家,他们都是徽墨业中一代翘楚。这四大家中汪近圣、胡开文两人是绩溪人,而真正把徽墨推向巅峰的是绩溪胡开文,他在制墨、经营两个方面成了徽墨业的集大成者,其所制“地球墨”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质奖章,从此绩溪徽墨风靡全球。
“天下墨业在绩溪”,徽墨业在绩溪的兴盛与发展,据笔者研究,有以前几方面原因:
一、独特的地域特色。绩溪是皖南山区县,地处皖赣通衢。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崇山峻岭,重峦叠嶂,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公里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公里。主河道登源河长55公里,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公里,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6%。山多就有诸多优质的松树,河流多就有诸多优质的泉水,而制墨所需的材料如松烟和洁净的山泉在绩溪比比皆是,从而形成绩溪发展制墨业的先天条件。
二、能工巧匠多。因绩溪山多可耕地少,要谋生就必须掌握一门技艺,而当时的制墨业是一项利润高、风险小的产业,急需制墨人才,这样就催生了绩溪制墨人才的发展。绩溪人善制墨,始于何时,现在已难确认。据乾隆年间《绩溪县志》记载:“汪近圣,号鉴古。尚田人(今属绩溪板桥头乡人)。制墨精妙,六邑争购之。乾隆辛酉六年(1741年),子兆瑞同吴庆禄召选入京,于御书处开局监制。近圣墨名,遂播一时。”按历史推理,清以前绩溪人就应善制墨了。汪近圣根据自己制墨心得并借鉴当时其他墨工的经验,编辑出版《鉴古斋墨薮》一书,进一步推动了绩溪墨业的发展,造就了从点烟到描金各道工序上的一代代、一批批能工巧匠及生产销售上的管理者、经营者。
三、重视教育,文化气氛浓厚。“邑小士多,绩溪为*”,“十户之村,不废涌读”,就是绩溪人重视发展教育业的明证。宋景德四年(1007),绩溪人首建书院——桂枝书院,这不仅是绩溪历史上弟壹个书院,也是安徽省*早的书院。宋元丰年间,史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任绩溪县事,在他的倡导下,绩溪文风蔚起,书院大兴,社学和私塾也纷纷建立。此后绩溪人对文化的追求经久不衰,明代全县书院57所,居省内前列。清光绪间绩溪人首建毓才坊女校,开创安徽女子学校的先河。浓厚的文化氛围必然相应地促进制墨业的发展。
徽墨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经过鸦片战争风云,徽墨由盛转衰,唯有绩溪胡氏独呈一时之秀。到道光末年,胡开文制墨已称雄于诸家之上。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新成立后,为了恢复名牌产品,发扬胡开文徽墨工艺传统,徽州各地相继开设了墨厂。而绩溪人在墨业的恢复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屯溪、歙县、上海、芜湖、旌德等地的墨厂,都有胡氏子孙或绩溪籍的墨工,他们为新徽墨事业的辉煌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其中绩溪徽墨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壮大。1956年,在绩溪县城建立了徽墨生产合作社,把广大徽墨工人集结在一起,继承胡开文祖业,开始徽墨生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绩溪境内的众多徽墨厂加入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的行列,把徽墨的生产和经营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为鼓励徽墨、砚台生产,绩溪县政府在税收、企业改制、优化环境等方面也予以积极扶持,促进了徽墨、砚台的生产和经营快速发展壮大。1985年,徽墨生产合作社改名为“绩溪胡开文墨厂”,1987年与上海墨厂联营,扩建厂房,职工达103人,厂房面积3352平方米,生产徽墨10吨、墨汁17.6吨。1998年绩溪县书画油烟材料厂和县胡开文墨厂合并,后改制为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具有从炼烟到制墨成品一体化系统,设有炼烟、制墨、雕模、晾墨、打磨、描金、砚台制作等十多个生产工序和一个设备齐全的油烟材料和墨锭理化检测中心。主要生产经营油烟、徽墨(仿古墨、松烟墨、油烟墨、朱砂墨、茶墨等)、墨汁、砚台等,其商标“苍佩室”已经国家商标局注册。1998年又开发了纯油烟胡氏系列“胡氏油烟墨”、“胡开文宝墨”、“胡开文书画墨”、“书画墨”等产品。
1982年,上庄胡开文后裔胡启同、胡永功等十人,继承祖业,在上庄重设“胡开文徽墨厂”,他们沿用“御园图”、“古瑜糜”、“西湖十景”、“十二生肖图”、“十万杵”等珍藏胡开文老雕板,同时,新制“孔子先师”、“鉴真和尚”、“嫦娥奔月”、“观音渡海”、“麻姑献寿”和许德衍题词的“艺苑墨宝”等新雕板,风格师古出新,造型古朴大方,包装绮丽精致。在制作上,汲取胡开文制墨工艺精髓,选料、配料从优从严,制作力求精细,其产品不仅为行书作画的佳品,也属藏品、礼品之佼佼者。随后,绩溪各地的私营和股份制墨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规模较大的有绩溪县徽歙曹素功墨庄、承文堂胡开文墨、德记墨厂、老胡开文墨厂、敏楠曹素功墨厂等。
近年来,绩溪的徽墨生产一年比一年兴旺,其所生产的徽墨略占全国墨产量的一半以上。徽墨生产企业从解放初期的几家发展到目前的27家。其中,年销售额达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已有3家企业实施了商标注册,另有几家正在办理中。2003年文房四宝产品总产值近2000万元;出口创汇36.5万美元。绩溪的徽墨生产也不断推陈出新。1984年,上庄胡开文墨厂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安徽省分会的支持下,恢复生产“五胆八宝金墨”,此墨可治多种疾病,深得青睐;1985年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1984年和1985年国庆节前后,胡开文徽墨厂两次去北京参加产品展销,都得到了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奖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衍欣然为该厂产品题词“艺苑墨宝”。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油烟、徽墨和墨汁产品,1983年至1987年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003年,绩溪县良才墨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艺粟斋”牌墨汁、墨锭在第十四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被认定为文房四宝四大名墨,荣获“国之宝”誉称,并被评为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在“2006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绩溪的“艺粟斋”牌徽墨(墨汁、墨锭)再获“国之宝”称号;上庄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天开文运”品牌墨,1986年荣获省乡镇系统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荣获省优产品称号。目前,绩溪生产的徽墨、砚台等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深得用户好评。
目前,绩溪徽墨的发展又传来好消息。2006年9月10日,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文房四宝特种邮票,其中徽墨邮票就取之于绩溪的徽墨,这将对宣传绩溪,推动绩溪徽墨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