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杰:安徽屯溪胡开文墨店史记(上)_安徽墨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徽墨,和宣纸、宣笔、歙砚合称安徽的“文房四宝”。
徽墨的生产,始于1000多年前的南唐时期,而清代康乾盛世的胡天注、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等制墨名家,则把徽墨生产推向极盛时期。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胡开文墨店的创始人,就是胡天注。
胡天注(1742-1808)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人,名柱臣,号在丰。
胡天注自小家境贫寒,13岁时来到休宁县海阳镇当上了小墨贩。每到乡试年头,胡天注便从休宁、屯溪两地贩墨到南京去卖,由于贩运的徽墨质量好,颇受学子欢迎,生意做得很顺手。
胡天注生长在皖南山村,从小就养成了省吃俭用、吃苦耐劳的品德,他将省下来的钱,存进绩溪人汪启茂在休宁县城开的墨店。汪老板看上了这个勤俭能干的后生,在胡天注16岁那年,他将女儿嫁给了胡天注。婚后夫妻恩爱,胡天注更加安心墨业,关心店务。
启茂墨店是休宁县城一爿有名的大店,有职工80人左右,前店后坊,生产销售一条龙。但由于汪启茂不善经营管理,造成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汪启茂鉴于自己年事已高,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将墨店顶让给胡天注经营。
胡天注早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4岁时,便在原休宁县首镇屯溪租屋开了一爿彩章墨店。顶进启茂墨店后,他取南京贡院明远楼横匾上“天开文运”中的“开文”两字,加上自己的姓氏,将启茂墨店改称休城胡开文墨店,将彩章墨店改称屯溪胡开文墨店,生产经 营“苍珮室”油烟墨,大受考生们的欢迎。原因是当时科举不仅以八股文取名次,同时还要看考卷上的字写得如何,这就和书写工具笔墨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胡天注取了一个吉兆的店名——胡开文,又生产出新的油烟墨,自然销路大开,倍受青睐。从此,胡开文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并列为清代制墨四大名家。尤其是胡开文的墨被选为贡品后,清廷上下一致认为胡开文墨在工艺制作和烟料上均超过皇宫御书处所造的“御墨”,故皇宫用墨改用“苍珮室”的贡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朝廷赐赠胡天注为“奉直大夫”。
胡开文墨店的得意之作,是创制《御园图》集锦墨。这里所说 的“御园”,是指京城大内(故宫)、西苑(中南海、北海)和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
要制“御园图”墨,首先要绘出原图,这就要有机会进入皇家园林及大内。胡天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带着雕刻师王绥之(又名王福,是哑人),以安徽同乡的名义去拜见皇帝近臣曹振镛(安徽歙县人,曾任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在胡天注一再的请求下,这位曹大人容许他俩借住府内,有机会进园、进宫,他俩扮成轿夫替他抬轿,无人在场时便掏出纸来勾图,但主要是靠自己默记,作“心画”,回到曹府再根据记忆画草图。每副墨模的图景都要经过多次作“心画”才能画准。胡天注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将御园亭台楼榭、竹石池林绘成数百幅草图,带回屯溪,再筛选出128幅精品定型,用坚硬的石楠木雕刻成64副墨模。笔者亲见墨模两面精雕细镂,重重叠叠,多达五层,立体感极强。正面景观还刻有景名,如园、院、楼、庭、堂、馆、斋、轩、屋、室的名称,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景致了。墨的造型也多姿多样,分别为钟、鼎、荷叶、葵花等形状,这就增强了墨的观赏价值和珍藏价值,更为人们所钟爱。蕞后一副墨模刻成的时间是嘉庆元年(1796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蕞精美、蕞浩大、费时蕞长、蕞有历史价值的一套集锦墨模,64锭墨连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清代皇家立体园林图。
胡天注还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制成“八宝五胆药墨”,这是一种用8味名贵中药和5种动物胆制成的药墨,可用来治疗呕吐不止、鼻孔出血、赤白下痢、皮肤癣、无名肿毒等疾病,拓展了墨的用途,为世人所称颂。
胡天注一生娶两妻生八子。长子恒德,次子余德,三子谅德,四 子骖德,五子騋德,六子懋德,七子颂德,八子硕德。嘉庆十四年前(1809年),胡天注亲掌两店全权,另由长子恒德坐屯溪店,次子余德坐海阳店(在休宁县城),不久长子恒德去世,由七子颂德坐屯溪墨店。
胡余德(1762-1845)名正,字端斋,号郎荣,又号开文。他年青时协助其父主持海阳墨店店务,使这爿老店重振雄风,生意兴隆。后来又曾协助长兄恒德襄理屯溪墨店店务,表现出非凡才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其父胡天注在经受丧妻(汪氏)、丧子(长子、三 子、四子、五子相继早亡)的沉痛打击后,将休宁海阳和屯溪两店的店务交给次子胡余德管理,自己带着后妻居家隐退。
时年27岁的胡余德在执掌两店后,首先以祖传秘方烧制桐油烟,精心虔制贡墨。贡墨由胡开文专制,大大提高了胡开文的声望。各级官员也纷纷来胡开文定制礼品墨敬献上级,以博欢心。由桐油烟制作的贡墨、礼品墨质量好,利润厚,这就增加了胡开文的经济收入。同时他在夥县渔亭创设正大烟房,烧制松烟,解决一般学童的廉价用墨,虽只取蝇头小利,但薄利能达到多销的目的,多销则聚小利为大利,实乃经营术中的高招。那时,由于曹振镛鼎力说项,嘉庆皇帝允许胡开文生产“御园图”集锦墨,名士富商纷纷重金购买,相传每套墨卖到100两银子。胡开文因此又发了一笔大财。
胡余德执掌的胡开文生意兴隆,墨坛诸家刮目相看,胡余德还被朝廷赠封“资政大夫”。胡余德把胡开文的制墨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当时都以店号雅称他为“开文先生”。
另一个推动胡开文墨业发展的店主是胡余德的孙子胡贞乾(1831-1913),名钦顺,字健甫,他天资聪慧,“晋封通奉大夫,赏戴花翎”,是科举出身的儒商。
太平天国时期,徽州是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主战场之一,湘军统帅曾国藩于咸丰十年(I860年)设大营于屯溪附近的祁门县。他自诩儒将,曾亲笔为胡开文题写店匾。战争结束后,又定制“指挥如意”墨,以显示他的军功。基于这种关系,胡开文墨店受到清军和当地官府的庇护。这就为胡开文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同治三年(1864年)清王朝在江南恢复科举制度,在南京进行乡试。于是,各地的书院、学馆纷纷复学,对墨的需求量也急骤增长。胡贞乾抓住这一机遇,开拓市场,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四点:
如他规定制桐油烟,要选用当年的新桐油烧制;点烟灯草釆用赣东北出产的灯芯草;和烟用胶采用广胶;在制墨时严格按祖传工艺程序制作。胡贞乾还亲临作坊检查监督。相传有一天早晨他深入工场发现墨工使用的墨模上,有过夜的残留墨渣。他拿过模具用自己的白绸衣角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并把墨工集拢来,他像教师上课一样讲清残留墨渣不除净会影响图案的清晰和成墨的质量,工人们听后很感动,再也不敢马虎。
由于清军与太平军在徽州进行了长达4年的拉锯战争,许多墨店在战争中倒闭,技术人员流散。胡贞乾看准这一契机,出高酬邀请雕刻、点烟、制墨、描金高手来本店工作,以礼相待,敬若上宾;对于一般技术工作,只要有上门求职者,也尽量收罗在自己门下,扩充本店的实力。
这是胡开文创业的一条店规,胡贞乾遵祖训,对学童所用松烟墨,坚持只取微利,减轻家长负担,赢得了众 多的顾客;对油烟墨,改进配方,除桐油外,还添加麻油、猪油、生漆等料,减少灯草烧制,使制成的油烟更加细腻。
胡贞乾除继续做好贡墨和高档油烟墨外,还开发了礼品墨、纪念墨、自制墨等花色品种。现在胡开文墨厂陈列室珍藏的名人自制墨有曾国藩的“指挥如意”墨、李鸿章的“惜如金”墨、左宗棠的“八宝奇珍”墨、袁世凯的“万物咸成,长生无极”墨,都是主人设计后到墨店(坊)定制的纪念墨。后来的纪念墨有孙中山的“总理三周年纪念墨”、张大千的“云海归来”纪念墨、于右任的“鸳鸯七志斋”墨、梅兰芳的戏装纪念墨等等。现在这些墨模和墨品都已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面对沙俄帝国对我国土地的蚕食行动,清政府曾命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徵重勘中俄边界,后沿中俄边界立铜柱界标,并请屯溪胡开文墨店定制“铜柱墨”作为纪念(墨依照铜柱式样制,重60克),吴大徵亲笔题词:“疆域有界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胡贞乾这位胡开文墨店(坊)的巨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5个朝代,至82岁时寿终。他呕心沥血,为发展胡开文墨业奋斗一生,成绩卓著,为墨坛诸家所敬重。宣统二年(1910年)他主制的上等油烟墨,在南洋劝业会展出,荣获“优等文凭”和“金质奖章”。5年后,胡开文“地球墨”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再夺金奖。这两炮打响以后,胡开文声誉远播,名震墨坛,生意越发红火,是这位举人出身的墨商把胡开文墨业推向了又一个兴盛时期。
胡开文仗着它的声誉把墨店开向全国。同治八年(1869年)胡天注大房四世孙胡贞益在芜湖创办“胡开文源记”。光绪年间八房五世孙胡祥钧在上海开设“广户氏胡开文”(厂址在今上海墨厂)。胡氏家族还在汉口、武昌、沙市、安庆、南京、镇江以及杭州、苏州、扬州等城市开有胡开文墨店,就连遥远的北京、天津、长沙、广州、成都也见到胡开文的招牌。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