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技艺刷出多彩世界
时下正值旅游旺季,笔者家乡安徽绩溪的糸巷非遗街区,每天皆熙熙攘攘,雅致厚重、匠心闪耀的徽墨制作、徽州三雕、湖村竹编等非遗技艺展演引得人们不时发出赞叹声。一家识文描金的髹漆技艺店铺,更是门庭若市。
髹漆,即以漆涂物,是我国十分古老的技艺。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木胎朱漆碗。勤劳而富有智慧的古代工匠,不断完善这项技艺,至明清时期,我国已形成完备的髹漆技艺体系。如今,许多古建筑上、博物馆中的髹漆作品不只做工精美,同时兼具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徽州的髹漆技艺尤为突出,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髹漆专著《髹漆录》,便是明代徽州新安髹漆大师黄大成所著。绩溪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当地的髹漆技艺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目前,绩溪髹漆主要包括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主要应用于制作屏风、梅瓶、漆砂砚、家具、壁画、对联等。
绩溪髹漆蕞具代表性的是制作匾额、楹联、壁挂、招牌等,其是在继承堆漆、刻漆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天然生漆等材料,严格按照古法手工制作而成。这样制作出来的髹漆作品,既有雕刻的立体效果,又不失书法原有的韵味,家乡许多古建筑上的匾额、楹联都是绩溪历代名匠所制。
“漆艺古来兴,民间世代承。”髹漆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父传子、伯传侄、舅传甥,在家族内部的男性中传承。正因如此,绩溪髹漆技艺显得十分宝贵,但同时也导致一些技艺因传播有限而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幸运的是,髹漆行业底蕴深厚,民间总有人捡起接力棒,让这项技艺薪火相传。
在绩溪,提起髹漆技艺,不得不提汪大俊,前述糸巷非遗街区的那家髹漆店铺就是他开的。因工作之故,笔者多次与汪大俊打交道,了解、见证了他从一名油漆匠人成长为髹漆大师的精彩历程。
距离汪大俊髹漆店铺不远的“苦根斋”,是他从事髹漆创作的工作室。有一次,笔者造访“苦根斋”,适逢汪大俊正在描金一幅名家的书法作品。原作品笔走龙蛇,看上去很灵动,但经过汪大俊的髹漆创作,书法深浅凹凸,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工作室中悬挂着多幅根据古代书法名家的墨宝创作出的髹漆作品,古韵悠悠又立体饱满,给人以苍劲刚健、含阴抱阳的奇妙审美感受。
我不住赞叹汪大俊的书法造诣深,他却笑笑说,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充其量只是个匠人。高中毕业后,汪大俊为了家里的生计,拜师学艺,干起了油漆工。之后,他进村入户、走街串巷,漆就了绩溪城乡数不清的门窗,油漆手艺愈发精熟。绩溪有很多古代的庙宇宗祠、园林庭院,汪大俊时常会接到一些修缮的活儿。这些古建筑楹联、匾额上的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汪大俊被深深吸引,后来得知这是用绩溪传统髹漆技艺创作出来的,他就暗下决心,要学会这门手艺。
多年苦练,终于有了展示的机会。1999年,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炳衡故居重新修缮,承包方把故居内的一块堂匾、两副抱柱楹联交给了汪大俊做。为此,他花费好几天时间在屯溪老街转悠,揣摩修缮古旧牌匾的工艺流程和所用材料的配比。试制阶段,他虚心向绩溪著名的老漆匠求教,认真打磨每个细节。功夫不负有人心,胡炳衡故居的那块堂匾和两副抱柱楹联顺利完工,并得到很高的赞誉。这次经历让汪大俊信心大增,他更加专注于髹漆技艺钻研。
笔者再次遇到汪大俊,是在2005年宣城举办的“农行杯”青年创业设计大赛上。笔者作为绩溪劳动部门的代表,现场观看了汪大俊的展示。那天,他在演讲环节“卡壳”了好几次,表现并不突出,但当他捧出自己的髹漆作品时,评委们眼前一亮。蕞终,汪大俊获得三等奖。在多方的帮助和指导下,他还为自己的“苦根斋”申请注册了商标。
之后,汪大俊废寝忘食地沉浸在髹漆技艺研究创新中。他在采用绩溪当地所产的土漆的同时,还采用新型油漆和其他化工材料,让颜色更加鲜艳持久。作品内容以草书、隶书、篆书为主,尽可能用古代书法名家留存后世的字句。这些创新让髹漆作品更加精美,内容更显厚重,汪大俊的多件髹漆作品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宣城市博物馆等收藏,他自己也成为安徽省髹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笔者第三次遇到汪大俊,是在绩溪县首届徽菜文化美食节上。当时,绩溪宾馆的厨师要制作一个省文物保护单位龙川“奕世尚书坊”的模型,这几个字要描上金漆,几位漆匠师傅尝试,都没有成功。厨师长想起了汪大俊,便前去邀请。汪大俊一试,顺利完成。自此,汪大俊的髹漆技艺及作品声名远播,许多人前来购买他的髹漆工艺品,不少书法家题字称赞他的作品“立体书法,妙手生辉”“髹漆绝艺,蓬荜生辉”……
“大笔千古秀,俊开一代风。”汪大俊用一把刷子、一支毛笔、一颗匠心,刷出了异彩纷呈的髹漆艺术世界,使古老的髹漆技艺奇葩绽放得更加艳丽夺目。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