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扬州的新安槐塘程氏盐商家族(三)
《曾国藩全集》卷三十《书信》中收入了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初四日曾国藩写给程希辕的这样一封信:“颖芝尊兄大人阁下:顷接惠书,猥以晋位端揆,远劳笺贺。并贻朱墨二种,多而且精,几案增华,感谢曷任!即审动履绥愉,潭祺懋集,引詹吉霭,企颂无涯。国藩疆圻久领,建树毫无,乃于多难之秋,更窃非常之秩。抚躬内省,惭悚奚如!尚斋器识闳深,婉而不阿,明而能浑,两载鹾纲,大有裨补。适逢瓜代,来晤金陵。鄂省督销需人,仍拟借重一往,虽雅意坚辞,而熟视无以相易也。文孙英年拔萃,今岁闱卷极佳。虽霜蹄之暂蹶,终风翮之高骞。廷试不远,行将定价燕台,扶摇直上。诸孙亦兰玉森森,联翩鹊起,德门余庆正未有艾。附寄拙书联幅,借资补壁,聊以当会晤时手谈为欢耳。复问台安,诸惟雅鉴。不具。通家弟曾国藩顿首。”
事情要从同治六年的五月说起。此时曾国藩奉到上谕:“曾国藩著补授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钦此!”这就是曾国藩在给程希辕复信中所说的“晋位端揆”,消息传开,程希辕当即给曾国藩写了一封贺信,并送上朱墨二种,以表祝贺,曾国藩同治六年十一月初四日的信就是对程希辕贺信的回复。信中提到的“尚斋”,即程希辕之子程桓生。曾国藩的信,不但赞誉了程桓生的“器识阙深”,肯定了他在两淮盐运司都转盐运使任内的贡献,而且也对程桓生之子的学业优异寄予了厚望。当代著名的徽墨鉴藏家周绍良先生,曾提及自己收藏的一方曾国藩之“求阙斋”朱墨:该墨长方小挺,正面隶书“求阙斋”三字,背面楷书“同治六年八月制”,俱阴识填金,一侧则有楷书阳识的“徽州胡开文造”。从时间上看,此墨很有可能就是由程希辕所送。
程希辕其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五十一记载:“程希辕字颖芝,歙县人。封职二品,捐赈平粜,全活难民,焚借券数千金。兵燹后,施棺施地,检埋尸骼无算。葺宗祠,恤孤寡,表扬节义。”对此,民国《歙县志》卷九亦有类似的表述,只是更为明确地指出,程希辕系歙县槐塘人。
程希辕与曾国藩有着相当密切的交往。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1861年12月9日)至同治三年十二月初四(1865年1月1日)的日记中,共有近百处的地方记载了曾国藩与程颖芝祖孙三代下围棋之事,日记中屡次提到的“太翁”即程希辕(颖芝),而程桓生(尚斋)和程朴生(石洲)为程希辕的两个儿子。另外,还有“程世兄”(锦和)则是程桓生之子。新安槐塘程氏的祖孙三代,都曾与曾国藩对弈。同治七年(1868),程希辕逝世,曾国藩撰写挽联时,还特别提到:“更无遗憾,看儿孙中外服官,频叨九重芝诰;频触悲怀,忆畴昔晨昏聚处,相对一局楸枰”,密友之间的时常对弈,依旧在曾国藩的心头萦绕。
据史料记载,程希辕不仅是曾国藩的幕僚,更是徽州籍著名的两淮盐商,程希辕本人在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就开有合和盐行;其子程朴生则早在同治二年(1863)二月就在饶州捐有行帖,与歙县盐商方性存等人合作开设程泰和盐行,垄断了当地的淮盐销售;而程希辕的另一个儿子程桓生不但出生在扬州盐商聚集的南河下,成年后还直接担任了两淮都转盐运使,驻节扬州。槐塘程氏家族在当时的两淮盐业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无怪乎复旦大学的王振忠教授在《从民间文献看晚清的两淮盐政史——以歙县程桓生家族文献为中心》一文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与18世纪的盛清时代不同,太平天国之后,具有盐商家世背景者直接出任盐政官员似成常态,权力与资本紧密勾结的现象更为肆无忌惮。王教授从徽州民间文献的释读中归纳出的这个结论,颠覆了学界“太平天国之后徽商基本上退出两淮盐务”的通常认识。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