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之徽墨在旌德
江村村前的聚秀湖是一方砚台,湖岸上伫立的世科牌坊是砚台上的一块徽墨,路边的文昌塔是笔,会聚在江村这张硕大的宣纸之上。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境,不足以把旌德列入这套邮票的原地之中。不过这套邮票中的墨邮票却是实实在在与旌德有些关联。
墨和笔、砚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先使用的是天然墨和半天然墨。到了西周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开始了人工墨的制作和使用。蕞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改用磨制,经过入胶、和胶、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使墨质坚定耐用。唐中叶后,由于战乱,大量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南迁至歙州(今歙县)定居,重操墨业,所制的墨经过改进,深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并赐国姓,从此李墨名扬天下久盛不衰。宋善和年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逐渐统一称为“徽墨”。相沿至今。期间兴起过很多制墨名家,尤以清代绩溪上庄人胡天柱、胡余德父子创立的胡开文徽墨蕞负盛名。
绩溪作为徽墨的主要产地,和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共同申报的“徽墨制作技艺”已经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旌德和绩溪、歙县、黄山紧相毗邻,以前和现在都同属徽文化的核心区域,现在和绩溪又同属“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市,徽墨的生产曾一度和绩溪、歙县、屯溪相当。解放前夕的徽墨业处于瓦上晨霜的衰微境地。解放后徽墨作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4年起先后恢复和建立了绩溪、屯溪、歙县、旌德四家徽墨厂和徽墨生产合作社,泾县文化用品厂也于其间恢复生产制作徽墨。旌德县胡开文徽墨厂就是在这个时期于1963年创办的。1973年以后政府又先后对屯溪、歙县、旌德三家徽墨厂投资兴建厂房,购置设备。旌德徽墨厂于1983年迁入新厂房,安装了新设备,产量和质量逐步提高,品种不断増加,其中“欢天喜地”墨于1985年荣获全国出口旅游产品优质奖。
现在的徽墨不断推出珍品,已经形成了以绩溪上庄为中心的产业基地,并从绩溪县拓展到旌德县,产量产值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在旌德,原胡开文徽墨厂于2002年经过改制组建了安徽旌德药墨厂,现为安徽八宝五胆药业有限公司,在原有的药墨生产基础上推出了“八宝五胆”药墨,既能书画、又可治病,享誉海内外;生活在旌德的绩溪人王春林、黄小亮先后创办了古艺胡开文墨厂和黄氏墨厂,坚持传统的徽墨制作技艺,生产制作的徽墨销往浙江义乌全国小商品市场,并远销韩国。尤以王春林的“灯盏碗烟”古法徽墨,传承和恢复了唐宋以来的制墨工艺,墨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国内订单源源不断,日本、新加坡、欧美、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指定求购,并成为外交部国礼备选产品。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用墨研磨出来的汁液来书写了,即使是书法家,也都用质量很好的瓶装墨汁,更不用说普通人都用方便的钢笔、圆珠笔了,甚至消灭了纸与笔,用电脑写字了。但徽墨仍然存在,徽墨制作技艺仍然存在,她已经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而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房四宝邮票的发行,正是对这种艺术、这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认可和推崇。
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我国邮政部门曾于2006年发行了一套文房四宝邮票。围绕这套邮票的主题原地,宣城邮人关注的自然是宣城的绩溪和泾县。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宣城的旌德江村,也有一处文房四宝的自然人文景观。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