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徽墨
徽墨,自古素有“徽墨既出,余者皆废”之美誉。徽墨,中国汉族制墨技艺中的珍品,因产于古徽州府的绩溪、屯溪、歙县而得名。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点如漆”,受到历代书画家和收藏家推崇。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据《徽州府志》记载,创制人是河北易州墨工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而南迁到徽州时,奚超见此地盛产松树,品质不凡,适宜制墨,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改“奚墨”为“李墨”。
相传南唐后主李煜做了降王之后,依旧对徽墨念念不忘,就派人来徽州找到制墨名家李廷珪。当时徽墨属于贡品,李廷珪如果私下授墨,会引来杀身之祸,这可把李廷珪难住了,这时对面糕点坊里传来的芝麻香,为他打开了思路,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李廷珪用徽墨的模具以黑芝麻为原料做成一块徽墨酥,送给了李煜,李煜拿到之后心结也就打开了。从此,“李墨”便身价百倍,出现“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景况。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酷爱书画的宋徽宗将徽墨之都和歙砚之乡——歙州改为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皆为历代贡品,流传至今。
有漆烟、油烟、全烟、松烟、净烟、咸胶、加香等品种。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几十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墨色能分出浓淡层次、似漆有光、研磨无声,落纸渗透性强,能防止虫蛀。由著名的书画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将名人书画雕在墨模上,制成的徽墨既是实用的,又是欣赏品,品位更高,成为特种工艺品。同时,按照造型制作出金蝉、金龟等形状的工艺品,经过描金着色。
徽墨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9个步骤。
在进入正式的制墨环节之前,墨工需要在密闭的燃炉中烧制烟灰。烟灰需要不断收集以保持细腻,板结的烟灰会被选出丢弃。烟灰收集好后要经过清水洗灰。
则可使分散的烟凝聚成块,古人熔胶,要求“煮化得胶清,墨乃不腻”。墨的质量高低与胶的关系非常密切,古往今来,制胶工艺一直是制墨的秘技之一。
捣杵颇费气力,需反复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这个过程会重复数百次,直到墨中材料充分融合。
墨丸嵌入印板后,将被搁置到毛竹所制的坐担下。这时,墨工就坐在竹担上,腾挪一番,用自己身体的重量将墨压平整。挤压规整后的墨锭,需冷却定型后才能脱模,夏季脱模的时间通常长于冬季。
脱模后的墨锭将被送入晾墨场中翻晾,古代制墨常用炉灰来脱水,而今则以室内晾干为主,但对晾墨场的要求极高:需要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风大要关窗,梅雨季节要促进空气流通,晾墨时,墨工还要勤翻动墨锭,以防收缩不匀而变形。墨锭的大小决定了晾墨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下,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墨锭越大,需要的翻晾时间就越长。
晾晒后的墨锭还需经专人修边,除去边缘的余墨。修墨师傅将一块挖了槽的木板钉在木墩上,再把墨锭固定在木槽中,然后用工具将墨锭的毛边打磨、修平,除掉瑕疵。
再将成形的墨锭根据图文填描金粉、银粉以及其他颜料。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