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绩溪汪爱军的徽墨世界
p2009年,汪爱军45岁,坚守在徽墨制作领域已经26年。就在这年6月,他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特殊荣誉。/ppbr/pp1983年,汪爱军高中毕业。受祖辈影响,他对“乌金世界”--徽墨的制作产生了兴趣,考入到当时绩溪县文化用品厂工作,打开了神奇的“徽墨世界”。/ppbr/p
在徽墨制作的大多程序中,工作劳累,环境艰苦,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在向老师傅学习各项传统工艺的同时,汪爱军也尝试各种新的突破。即便是制墨业一度陷入低迷的困境,他依然在专心收集徽墨典籍、老墨和旧墨模等,潜心研究古人的制墨技术与雕刻技法,探索“绝技”。这为汪爱军以后的徽墨事业,奠定了继承与创新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
选好上乘原料后,点烟程序是胡开文制墨过程中的第二个重要环节。为获得上乘“烟炱”,其中有很多诀窍与禁忌,因此工作环境封闭、闷热、熏人。古人云,“烟房点烟实难熬,赤身喘气入阴曹。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汪爱军在这样的环境里苦苦摸索,终于能对点烟的各项绝密了然于胸。
“点烟”后的第三道程序是调胶。“烟炱”是极度轻细而且松散的,经过繁杂手续清理后,被筛入缸内,把熬好的胶调进去,再加入特定的药料配方拌和墨泥。明人方瑞生说:“制墨在烟胶均适,适则契,契则愈久愈坚,堪敌水性。”自古以来,解决用胶的蕞佳比例及兑胶工艺一直是胡开文墨业的重要课题。前人云:熔胶要“煮化得胶清,墨乃不腻”。汪爱军介绍说,制胶工艺同样是制墨程序中的秘技之一、重中之重。
p锅里是胶水,身上是汗水。古人云:“一丸佳制有余馨,徽墨从来举世尊。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p
p如何将墨泥搅拌均匀,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准确判定。/p
胡开文墨业生产的第四个环节是制墨。墨泥坯被送到制墨车间里,要放在保温的容器中,以保持一定的柔软程度。制墨工匠会根据要求,从容器中按量取出墨泥,放到特制的木墩上反复捶打。一个铁锤的重量要达八斤至十斤。每一锤下去,车间里都会发出轰然震响,动人心魄。br
胡开文墨的第六个生产环节是晾墨。一两墨锭的晾干时间要花费6个月,二两墨锭晾干需要1年左右;墨锭越大,晾晒时间会越长。晾墨房内,空气要保持恒温恒湿,墨锭要保证不被风吹,不被阳光照射,不被火烤;依据季节的变化,要防止墨锭龟裂或发霉;墨锭要定期被翻面,防止变形;形状不同,晾干的方式不一样。块状的墨锭通常摊在木板上晾干,圆柱形的墨锭则需要用棉纸围一圈包着,悬挂在竹竿上,垂直在空中晾干,以确保形正。
墨锭从晾干车间出来,涂上蜡,就可以依据设计,进入描金环节。我们可以初略地视为第七个生产环节。当“乌金”涂上五颜六色,其观赏性便跃然眼前。汪爱军说,从天然墨到人造墨,从书写工具演变到藏品,今日徽墨已经上升到了收藏、把玩的审美层面。
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苍佩室”精品,已经蜚声海内外。“苍佩室”是胡开文墨业的老品牌。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苍佩室”墨曾为皇室贡品,后在特殊时期一度失传,汪爱军经过研发,重新将这一传统老品牌发扬光大,获得业界美名。
苍佩室精制的“什锦墨”,寓意松梅劲节、年年有余、苍龙戏珠、万象太平等美好祝愿。
苍佩室推陈出新,精心仿制的描金地球墨。一九一五年,胡开文墨厂所制作的“地球墨”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质奖章。
汪爱军特别引领我们来到了他的收藏室。他收藏了明清以来大量制墨典籍、契约、文献以及名家墨模,其中墨模达八千余付,品种有一千多个,为当代墨业传承、创新、以及徽墨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p充满劳动、生活气息的“耕获图”老墨模,雕刻场面浩大、忙碌而欢快。/p
专心一意,锲而不舍,潜心研究,虚心求教;通过认真分析历代点烟技术,挖掘传统技艺,汪爱军建立起了自己的“徽墨世界”;距离头部天去绩溪文化用品厂上班、头部次打开徽墨世界,他历经了风风雨雨的36年。而当现在事业蓬勃发展时,汪爱军又陷入了新的思考。徽墨传统产业如何培养接班人、如何吸引优秀青年入行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汪爱军正在检核制烟原材料松柏。目前,汪爱军已经是忙人,经常受邀到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等艺术殿堂讲课、交流。但是,只要他一回到墨厂,他头部时间,就会出现在生产头部线。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