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范儿丨徽墨:烟与胶的千锤百炼
墨,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颜料,以水调和在砚台中细细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墨的发源与中国人独特的书写方式密不可分,笔、墨、纸、砚被古人统称为“文房四宝”。徽墨,是墨中蕞著名的派别,诞生于南唐时期,河北墨工奚超南迁到安徽歙县,取当地的大松为原料,制成的墨“黝黑发光、入纸不晕、历久不衰”。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其国姓“李”。从此,徽州李墨便名扬天下,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誉。之后有大批工匠奔赴徽州,学习李墨之法,徽州从此成为全国制墨中心。
古人谈到墨,曾说:“得徽墨者,如名将之得良马。”古法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过千锤百炼,至少历时一冬一夏,所以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徽墨的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大部分工序虽都是体力活,却需要十分仔细。
用灯草点燃桐油,或将松树去皮焚烧,把陶瓷碗倒扣在上面,缕缕黑烟撞在碗上,便生成黑色的烟灰,这层黑灰就是制作墨蕞基本的原材料。待冷却后扫取烟灰收集,一年出量特别少。
徽墨配方极其讲究,往烟灰里加麝香、冰片、珍珠粉等名贵材料。想要使墨“坚如玉、研无声”,就需熬胶。徽墨制作一般使用牛皮胶和骨胶熬制。然后倒入配好的墨料搅拌均匀,形成墨泥。经过上千次的捣杵,墨泥的物理特征发生改变。是从松软的一团变成一块坚硬无比的墨锭的必要一步。
墨的模具雕刻非常精细,雕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不仅要雕出好形,更雕出好意。墨团搓成圆柱状,嵌入墨模压制,冷却定型后即可脱模。模上的图案就印在了墨锭表面。
晾墨需要足够耐心,半年以上的时间,墨才会自然阴干。墨锭晾至三成干时,将毛边打磨修平,除掉瑕疵。晾干后的墨锭在出厂前,要对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以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称之为“描金”。也是墨品的点睛之笔。
一方徽墨,看似轻巧,实则包含了匠人非凡匠心。墨锭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除了实用之外,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乐于收藏的艺术品。千年传承,暗香扑面,独具魅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