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开文相关信息 > 正文内容

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歙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纪实

admin7个月前 (09-23)胡开文相关信息13

  曾几何时,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现如今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67个中国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散若扁舟,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蛰伏”在歙县山山水水之间,镌刻着徽文化的记忆,寄托了思乡人的离愁,书写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据悉,歙县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列全国县级头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歙县历史悠久,秦始建县(公元前221年),宋设徽州府(公元1121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书写了“无徽不成镇”的徽商传奇。歙县文化灿烂,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徽墨、歙砚、“徽州四雕”、新安画派、徽派盆景等影响深远,是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和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歙县还有名镇1处、名村5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历史建筑297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6处,其中国保22处、省保54处。

  2012年,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元年”,旨在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十年一挥间。2022年,歙县传统村落的内在文化资源和历史肌理,正在向“文化资本”“文化红利”转化,更多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到了保护传统村落中来,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澎湃活力。

  近年来,歙县结合传统村落的保护,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目前,歙县的非遗普查项目已增至452项,徽墨、歙砚、徽派盆景、西园喉科、张一帖内科、徽派传统民居制作技艺等6项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叠罗汉、跳钟馗、徽派版画、黄山贡菊、深渡打土墙技艺等18项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全县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约900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1人、省级40人、市级238人、县级260人。

  同时,坚持文旅融合,持续放大效益,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平台,组织“非遗”项目展演,创新开办安徽省首个非遗夜市——“徽州古城非遗夜市”。作为徽派盆景练习基地的中国传统村落卖花渔村全村以制作徽派盆景为主业。2012年以来,该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动了徽派盆景制作技术的传承发展。

  非遗发展,人才先行。依托安徽省行知学校组建了全国首家非遗教育集团“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开设砖雕、木雕、歙砚等相关课目,聘请各级非遗传承人实地传授技艺,并采取老生带新生的“小先生制”,培养非遗特色人才。

  还是那座山,还是那片水,还是那棵树,还是那条街。

  近年来,歙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五微”行动、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新安江综合治理、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建设工程等,依据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开展综合整治,严格保留传统村落的历史格局,对不协调建筑采取拆除、立面改造等方式进行整治。

  在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歙县对水系、山体、古树、古街巷、古道、古关隘等历史要素进行保护,雨污水管网、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造,防洪、安防、消防等防灾应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徽派格局和文化生态,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更加醇厚。

  同时,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建筑,开设非遗传承(传习)基地48家,依托传承人、传习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出版了《歙县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古歙音韵》《徽州技艺·歙县篇》《歙县徽剧志》《徽派盆景技艺大展》等书籍。

  歙县通过出台服务业、旅游业资金、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政策,吸引本地居民等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参与,也吸引外来社会资本的注入,形成了社会参与认养、认保、认租、认购、认转机制。保护项目完成修缮的古民居中有一半以上开发利用为博物馆、农家书屋、老年(少年)活动中心、民宿客栈等。

  传统村落保护,同步带动了徽派古建产业发展。2021年,歙县古建产业总产值约2.2亿元,全县从事古建产业相关企业49家,其中具有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资质22家、设计资质企业1家,徽州木、石、砖、竹雕、青砖青瓦等构配件生产企业23家、仿古门窗制造企业3家。据统计,全县共有徽派古建产业相关非遗传承人87人,古建工匠500余人。

  随着一大批传统村落得到保护,歙县乡村旅游发展欣欣向荣,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结合闲置农房试点,尝试探索开展了古民居经营权流转,颁布了《流转农房经营权证》,对社会资本参与古民居的认养、认保、认购进行了破题。目前,已流转闲置农房300余幢,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开发利用态势良好。

  下一步,歙县将继续发挥好山水人文优势,系统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描绘新时代“新安山居图”,加快建设高气质现代化文化旅游名城。

  编辑:胡晓苗 二审:徐海生  终审:金一梅

胡开文徽墨:13391219793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葛毅明微信号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来黄山市考察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来黄山市考察

  7月7日至9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萧荫堂一行专家团队来我市考察调研徽文化。其间,市委书记凌云与萧荫堂一行举行工作会谈,市领导张亚强参加。   凌云向萧荫堂一行表示欢迎。她说,黄山是一座以山命名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冠绝天下的奇松名山、深沉厚重的徽州文化。当前,黄山正在打造“国际...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来黄山市考察!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萧荫堂一行来黄山市考察!

  7月7日至9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萧荫堂一行专家团队来我市考察调研徽文化。期间,市委书记凌云与萧荫堂一行举行工作会谈,市领导张亚强参加。   凌云向萧荫堂一行表示欢迎。她说,黄山是一座以山命名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冠绝天下的奇松名山、深沉厚重的徽州文化。当前,黄山正在打造“国际...

中国范儿丨徽墨:烟与胶的千锤百炼

中国范儿丨徽墨:烟与胶的千锤百炼

  墨,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颜料,以水调和在砚台中细细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墨的发源与中国人独特的书写方式密不可分,笔、墨、纸、砚被古人统称为“文房四宝”。徽墨,是墨中蕞著名的派别,诞生于南唐时期,河北墨工奚超南迁到安徽歙县,取当地的大松为原料,制成的墨“黝黑发光、入纸不晕、历久不衰”。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其国姓“李”。从此,徽州李墨便名扬天下,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中国青基会迟耀萍部长一行调研璜田宝洁博朗希望小学

中国青基会迟耀萍部长一行调研璜田宝洁博朗希望小学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中国青基会迟耀萍部长一行调研璜田宝洁博朗希望小学   2021年5月13日上午,中国青基会迟耀萍部长一行回访璜田宝洁博朗希望小学,调研指导希望小学建设工作。省青基会、团市委以及县教育局、团县委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陪同。  ...

中安在线安徽新媒体集团

中安在线安徽新媒体集团

  乡村休闲游和亲子游受青睐从出游方式看,短途游客以自驾游为主。国庆假期正是丹桂飘香、瓜果成熟季,秋景观赏、农事体验、采摘赏花、休闲...[详细]   安徽博物院上演大唐风华秀9月29日晚,适逢安徽博物院新馆开馆十周年,安徽博物院依托“雄风盛歌——周秦汉唐文物菁华展”,举办大型唐朝文化主题风华秀,带我们共同体验大唐王朝的文化风尚和盛世气象。安徽博物院上演大唐风华秀安徽...

中安在线黄山频道非遗进校园

中安在线黄山频道非遗进校园

  11月17日,屯溪大位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徽墨、徽州雕刻、剪纸等非遗技艺,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感受非遗技艺之美。樊成柱/摄   屯溪区:精雕绿化“微景观” 扮靓城市“风景线”   徽州区扎实推进就业见习民生工程   休宁县:项目建设“春潮涌动” 劲头足   黟县擦亮“小微权力”监督探头...

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宣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12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达茂马铃薯等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5年第162号)批准)安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得名,绩溪为其主要产地。徽墨享有“落纸加深,万载存真”之誉。具有色泽黑润,入纸不晕,历久不褪色、馨香浓郁、防腐防蛀、造型美观、装潢典雅等特色,为书画家必备佳品,虽历史悠...

中新社短评:小城外交为何钟情安徽屯溪?

中新社短评:小城外交为何钟情安徽屯溪?

  新茶时节,空濛山色缭绕古徽州小镇。多场国际会议悄然在黄山脚下拉开帷幕,为之带来另一抹春意。   3月30日至31日,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安徽屯溪举行,“阿富汗邻国+阿富汗”外长对线余天前,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赞比亚外长、阿尔及利亚外长和坦桑尼亚外长的会谈也都选择屯溪作为会场。   屯溪地处安徽省黄山市中心。黄山市手握“黄山”与“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