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之乡”冠名绩溪 |
 |
“徽菜之乡”冠名绩溪
2005-10-28 08:24 中安网
[编者按] 今年9月,烹饪协会在组织专家充分地实地考察和理论考证之后作出决定,授予我省绩溪县“徽菜之乡”冠名。由此,对于徽菜菜系根源之地有了确定的说法。徽菜与我国明清时代徽商的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蕴涵着丰富的徽文化,历史上曾经有过数百年辉煌,被列为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绍泉早就说过:“世称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出自绩溪。”这次“徽菜之乡”冠名好比认祖归宗,意义深远。对于绩溪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徽菜文化的保留、发掘和弘扬,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养在深闺孕珍宝——徽菜形成探秘
安徽日报10月28日讯 徽菜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初的徽菜,其雏形大多源自民间的日常土菜、面点、节日家宴,后在长期的饮食流传中融合各种其它菜系的有益成份,进而从材料的选用、烹饪的技艺、形式的表现和意象的表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终形成具有绩溪地域特征的徽菜菜系。
地理环境决定了饮食习惯。绩溪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中低山及丘陵占全境总面积的90%%以上,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概说。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多达40余座。整个地形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绩溪县民世代栖息于崇山峻岭,无论生产、生活都比平原地带住民耗费更多的体力和汗水。为此,日常饮食中需补充大量的盐分,故县民有熬制酱油、晒制豆瓣酱、生面酱和腌制蔬菜的习惯,所腌蔬菜、肉食有数十种,山民的口味一般都偏重。
绩溪气候湿润,土脉厚良,适宜茶叶生长,产茶历史悠久。山民们无论男女老幼,均有饮茶的习惯,既为了解渴,也为了提神。因茶叶有较强的“解油腻”作用,久而成习,绩溪人饮食口味在“耐油”方面比平原地带的住民更强。
——以上两点,跟徽菜口味偏咸、偏油腻有直接的关联。
绩溪多林木,山民有烧制木炭的生产习俗。冬天用木炭烤火取暖并煨煮菜肴。为此,在菜肴的烹调中,既讲究以木柴旺火快炒,又喜以木炭文火慢炖。
——柴和木炭燃料充足,导致了徽菜烹饪中重火功的特点。
绩溪境内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境内由森林、草木丛、农林作物构成的植被总面积达87.34%%。植物资源位居省内前列。各类植物有200余科,3000多种,其中可食用的蔬菜、野菜、果品、真菌、淀粉、竹笋、鲜花、药材等八大类有800多种,鸟类100余种、爬行类20余种、两栖类10余种、鱼类30余种,多数禽兽菜果均可食用。
——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徽菜形成了多山珍的特点。
从文化上考证,绩溪古为吴越之境,吴俗相沿,民风淳朴,县民聚族而居,以坊为市,民众历来崇尚神灵和祖宗。于是,形成了时节多、神会多、礼仪多的风俗。每年的民俗节20多个,神会15种,还有各地不同的年岁节等等。这些融祭祀、饮食、娱乐于一炉的民俗活动的三要素中,又以食为重,这样,促进山民们练就了菜肴、面点、糕点等食品的烹饪、制作功夫。特别是年复一年的正月十八朝的“赛琼碗”活动,是典型的民间徽菜美食博览会。在集中展示县人烹制的数百碗色、香、味、形、意、饰俱佳的供品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烹饪家。
——礼仪繁缛的民间习俗活动为徽菜形成奠定了基础。
风行天下成一家——徽菜的传播
明清间,绩溪徽商中菜馆业的兴起,把这形成于山旮旯的地方菜肴——徽菜推向了外面世界,走上了市场,开辟了展示风采的新天地。
绩溪人早在宋代,就设肆于长安。明代,绩溪徽厨随徽州土特产商人进入浙北一带创店设馆。清代乾隆间,随着徽班晋京,绩溪厨师搬入都城,徽面馆亦称徽馆。咸丰后,绩溪徽厨又将面馆业拓展到杭、嘉、湖,苏、锡、常,沪、宁、芜等商埠,清末扩展到武汉三镇,抗战期间开拓至川、湘、桂、黔、云等重镇,建国后部分迁至豫、晋、甘等省市。
上海是徽厨的大本营,绩溪徽厨于上海的办馆历史已达百余年,抗战前,曾开徽馆148家,在当时沪上饮食界中几成垄断局面。在八大菜系中,是绩溪人*早将徽菜打入大上海,由此部分地改变了上海几代人的饮食生活。绩溪人在上海开办*著名的百年老徽馆有大富贵、大中华、大、鸿运楼、海华楼等。
绩溪人于苏州办馆稍早于上海,约在清代咸丰初年。首创徽馆为万通馆,知名菜馆有老丹凤、万源、添和、添新等十余家。
杭、嘉、湖徽菜馆大约始于清代同治年间,时为面馆店。民国改元后,创设了大、益乐园、怡丰园等徽州酒菜馆。
清末,始于武汉设立徽馆。民国十年到抗战之初,是绩溪人于武汉三镇办馆的*兴旺年代,知名徽馆有杏花天、醉月楼、大中华等数十家,其中武昌大中华酒楼*为著名,这一迄今仍存的老徽馆的徽厨曾为毛主席烹饪“武昌鱼”而享誉四海。
南京徽菜馆始于民国初年,较出名的馆店有大罗天、别有天、五味斋等。
因抗战中沿江重镇相继失陷,徽厨们分别向西部南部转移,一路溯江而上,至宜昌、重庆等地,开办了松鹤楼、乐露春、大等。一路沿粤汉、湘黔铁路南下,至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设立众多徽面酒菜馆。
此外,绩溪人还将徽馆开至境外,如苏门答腊(今印尼一带)、缅甸、日本、美国等地。
徽菜就这样传播开来。
颊齿留芳的故事和菜肴
赛琼碗——正月十八朝的赛琼碗活动,是绩溪民间每年一次神会活动,也是典型的民间徽菜美食博览会。赛琼碗本是为纪念汪华所举办的。汪华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绩溪登源人,先后攻占宜、歙、婺、睦、杭、饶等六州,建号吴王。后归顺大唐,受封越国公。六州百姓不忘汪华保障乡里之功,感其“保境安民”的功德,立庙塑像,以供后裔祀祭。相传正月十八是汪华的诞生之日。起初,由绩溪汪姓民众发起组织祭拜活动,后沿传至他姓名族。从正月十八至二月二十五日,轮流在宗祠、村庙举行花朝会。初期,盛会有闹花灯、敲锣鼓、放鞭炮、抬会猪、摆供献、诵祭词、燃香烛、拜汪会等程序。后来,由于供品愈摆愈多,规模越办越大,摆供献发展为赛琼碗。在活动中,其案桌上除了摆放粗如断柱的大红神烛、壮如牯牛的会猪和清茶、美酒、果点外,更多的是用名贵瓷盘、瓷碗盛装的各种山珍野味和由农家土产精制的、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鸿福无边”、“福寿绵长”的各色美味佳肴。为使自己制作的供品菜肴更加美观、夺目,虔诚的县民们会充分利用冬笋的嫩黄、豆腐的玉白、香菇的灰褐、蕨菜的青紫、辣椒的艳红的粿品的金黄,烹制出多彩的菜肴来,以提高人们对供品的观赏性,同时,也形成了绩民对菜肴的“重色”观念。在规模*大的祀祭活动中,案桌上*多排放24行,每行12盘(碗),总计多达288盘(碗)供献。这些表达百姓对神灵顶礼膜拜而精心制作的珍馐供品,宛如一件件艺术精品,不仅美味而且赏心悦目。
一品锅——在绩溪岭北一带,每逢四时八节、婚丧喜庆,都时兴吃一品锅。说起一品锅,民间还有段传说呢。清代乾隆间,皇帝出巡江南,轻装简从,微服行旅,由九华山来绩溪上庄寻找天子坟。行至一山坞,天色渐暗,一天的奔波已是饥肠辘辘。于是贸然叩开一农妇家门想弄点吃吃。农妇好生接待了她们。当时中秋刚过,幸好还有些剩菜,农妇将萝卜、干角豆、红烧肉、油豆腐包等依先素后荤的一层层铺于两耳耳锅内,烧热后端上桌,皇帝与随从吃了,赞不绝口。不一会,二人将这锅菜吃了个底朝天。食毕,皇上抹了抹油渍渍的嘴唇问,“这锅菜叫什么?”农妇说,“民妇怕二位官人饿着,只不过匆匆弄了点一锅熟罢了,还能叫什么菜?”皇上说,“这一锅熟名字不雅,此乃徽州名肴一品锅也。”事后,农妇才获知,她那晚接待的竟是当朝皇上。一时间农妇成了岭北一带的红人。
村民争相仿效其“一品锅”的做法,“一品锅”也就成了岭北一带民间款待宾朋的佳肴了。烹饪“一品锅”讲究层次,一般分四层、六层不等。视宾客尊贵与当时条件所定。但无论层次多少,荤菜置上,素菜搁底(称垫锅菜)。自上而下一般为鸭子夹、油豆腐包、红烧肉、干角豆或萝卜。讲究的锅上置红烧鸡块,下搁冬笋或苗笋干。烹制“一品锅”时,先将红烧肉煸炒后烧至半熟,再依次将荤素菜肴铺入锅内,加入汤汁,以旺火煮沸,再以文火慢炖,并不时舀其汤水浇于锅面,使原汁让鸭子夹、豆腐包充分吸收,吃起来既灌汤,又美味。“一品锅”是一种多层次的荤素菜肴经合理搭配的锅菜,其特点是用料朴素,制作讲究,注重火功,经“先急后文”的火功调制,其味互渗,食之醇香,此菜已流传了近二百年。
“十碗八”——是流行绩溪县岭南登源一带的民间宴席,以伏岭“十碗八”*为著名。它是一种民间套菜,一般只在婚寿吉庆之日操办。它是由十只冷碟、八道大菜(点心)组成。冷碟有小排骨、卤猪肝、卤舌条、桂花肉、干笋丝、腌蕨菜、瓜子、花生。其中六样荤素菜肴可随季节、条件的变化。绩溪县岭南方言中的“瓜”与“加”、“生”与“孙”同音,寓意“加子加孙,福泽绵长”。普通的十道大菜有“石耳炖鸡、时蔬粉丝、鄣笋猪蹄、枣耳甜羹、红焖块肉(外加发包)、虾米煨炀、三丁焖粉、萝卜杂烩、清汤肉圆、红烧全鱼。这套菜的特点是用料普通,熟制方便,朴素实惠,其原料皆产于当地。明代中叶后,绩溪徽商兴起,特别是清代咸、同后,岭南的徽馆业迅速发展。徽厨们为了提高家乡饮食生活水平,将海产品带到家乡,提高了“十碗”的菜肴档次,如将时蔬粉丝改为上汤鱼翅,鄣笋猪蹄改为煨海参子等。
岭南“十碗八”的组合精当、完美。这一民宴由菜类看,有荤有素;以味觉言,有咸有甜;按状态分,有干有稀;视种类论,有菜品、有主食;就营养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淀粉齐备;从技艺究,有炖、炒、煨、焖、蒸、氽七法皆用。有烹饪家赞誉绩溪岭南的“十碗八”是一套民宴菜肴的“黄金组合”。
因这些菜肴具有朴素、实惠的特点,故长期以来获得广大食客的普遍认同而赞声不绝,店家经营也久盛不衰。(邵之惠、程渡生、唐祖怀)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5/10/28/00137952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