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无文不墨安徽古墨探寻之路
头部天我们搭上了城际大巴,前往上庄,胡开文墨厂所在地。热情的当地人和我们一路攀谈,关心着我们的行程和任务,谈到徽墨和徽墨文化,每个当地人脸上都会扬起自豪的微笑。路途遥远,我们打开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了别具一格的徽派建筑。胡开文墨厂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手艺及模具的结合。刚刚到的时候,一个工人正在打磨,我们的小伙伴也忍不住要去尝试。他尽管双手被原始墨染得漆黑,额头上的汗液也重重地滴打在了地面,仍然觉得这人生的“头部次”体验充满着乐趣与新奇。不得不承认,要想得到一块精致的成墨,千锤万打的功夫一点也不能偷懒。这也正是我们的人生之道:一段成功的人生,是一定要历经各种困难的磨砺和锤炼的。
在厂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墨厂的晾干室,和描金室。晾干室里开着风扇,采取了避光措施,这些经过打磨的墨需要在这里存放至少三个月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包装。徽墨的表面会有一层“霜”,这是覆盖在表面的一层霉菌,厂长说正是这一层菌的作用让墨能够沉淀,紧致。厂长提醒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晾干这个步骤,即使是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过程也需要格外细致的把控:配料比例的稍微调整,天气因素的把控,空气中酸碱度的改变,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蕞终所得墨的品质和偏向于的用途。
蕞有特色的是胡开文厂的模具,这些模具都是胡开文老先生从清代以来就传给后代至今的纯手工打造的木质模具。木质的模具容易被腐蚀,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谈起这些模具厂长表现出了慢慢的自豪感。
简单整理之后我们便来到了坚持纯手工传统手艺制徽墨的郁文轩工作室,有幸采访到了传人冯宜明先生。和想象中漆黑,凌乱的状态不同,郁文轩坐落在一个安静的小院子里,院子的主人爱整洁,所以一切工具都摆放得十分整洁,除了一间专门用来收集烟的工作间墙壁上沾满了炭黑,其他地方都十分干净。
冯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他制墨的一系列工具,在观察解释一些具体的器具时,为了让我们准确体会到器具的具体用途,先生甚至亲自操作边演示边给我们讲解。为了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团队对先生进行了采访,提出了我们关于传统徽墨的制作,发展的相关疑虑和看法。先生从自己在家族的影响下刚开始入行的经历,谈到了后来不断尝试恢复近一百多种的传统徽墨的配方的过程,乃至到如今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将自己的作品远销海外的发展。不同的阶段,先生谈到了对徽墨不同的理解和发展方向,从单一地研究徽墨,到后来与造纸厂商的合作,砚台商的交流,促进了徽墨与其他文房四宝的贯通,以至于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在我们看来,似乎冯先生和徽墨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用他的一句玩笑“这种和墨的关系不像是爱情关系那种单纯的甜蜜,反而长时间与墨打交道变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亲情。”冯先生虽然坚持传统,仍然对液墨的发展和产业的现代化表现出高度包容。给我们蕞大的感受就是冯先生和徽墨已经成为了相互交融的整体,对传统的坚守,对品质的追求,大国工匠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良才墨业,这里的制墨流程完全采用的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由于规模较大,良才墨业除了制墨还开辟了墨文化宣传的板块,提供了各种各式徽墨的展览,提供练习书法的房间,甚至还有制墨工艺中各个环节的体验机会,更有专人讲解,将墨文化与其他的文房四宝乃至园林文化都串联在一起。可以说,良才墨业是完全契合了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谋求发展。尽管我们在不断强调对传统的坚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现代的模式,以徽墨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对徽墨的宣传效果是传统模式望尘莫及的。
我们有幸结识了一起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博士生黄逸伦,他耐心得给我们讲解了有关徽墨的历史,文化,徽墨目前所面临的现状以及良材墨业产业的发展情况,使我们受益匪浅。整个良材墨业的产业是十分具体以及规模化的,良材墨业可谓是现代墨业的一个代表。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次互利互惠的旅程。走访的每一个地方,采访的每一个徽墨的从业者都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讯息,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徽墨的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同时,苏轼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带着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和他们交流,我相信我们带去的观点和新的讯息可能也会给他们带去行业发展的另的方向。期待徽墨产业蓬勃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