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安苗祭祀祈福盛会世代相传800余年目前仅有绩溪每年才有上演
原标题:徽州安苗祭祀祈福盛会世代相传800余年,目前仅有绩溪每年才有上演
6月18日,第十届安苗节暨民俗文化旅游节在胡适的故乡徽州绩溪上庄镇隆重上演,数以千计的民众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而来,带着虔诚的心和美好的祈愿,参加一年一度的“安苗节”民俗展演活动。“安苗祭祀”、“火马舞”、“火狮舞”、“麒麟舞”、“鱼舞”、“跳五猖”、“手龙舞”、“花船”、“蚌壳舞”、“双龙戏珠”等“徽风古韵”民俗展演和原汁原味的民俗游艺,引人入胜,令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及当地群众实实在在饱餐了一顿回味无穷的乡俗文化盛宴。
安苗节,又称“花朝会”。是徽州绩溪的一项传统农耕文化习俗,起源于南宋后期。隋末唐初绩溪人汪华因保障了徽州免于战乱,被称为徽州地方神,相传他去世后被封为太阳菩萨,负责掌管农作物生长。老百姓为了祈求有个好的收成,就在每年芒种前,五谷下种后,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安苗祭祀,祈祷风调雨顺,禾苗茁壮,五谷丰登。人们把这项祭祀活动称为安苗节。在当地,民间一段民谣“芒种端午前,点火夜种田;种田种的苦,图过安苗福。”的一段民谣,依旧生生不息,流传至今。
绩溪首届安苗节于2007年开始举办,迄今已举办第十届。近年来,该项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以传统的庙会文化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唱好全域旅游这台大戏。当日,安苗节上,按照民俗活动展演方式,举行了古朴、典雅、庄严、隆重的祭祀越国汪公的仪式。仪式开始时,以浑厚、低沉的金锣声开道,华盖、旗幡从人群中浩浩荡荡走过,台上供奉越国汪公的神像,架起香炉,村姑们古装穿戴,捧上牛、羊、猪头等供品鱼贯而上。穿着旧式袍装的大赞、二赞上香,敬祝神灵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其中的祭旗仪式是祭典活动的高潮。两名手捧着放有鲜羊血碗、毛笔和三角旗托盘的礼生,来到大赞面前,由大赞用毛笔蘸上羊血点旗,再上香,叩拜。大赞宣布“安苗喽”后,便开始各村村民代表进行祭祀,上庄镇所属各村依次敬献禾苗,包子以祈求当年有个好收成。
祭祀越国汪公的仪式结束后,紧接着是“汪公看稻”。期间,当天一大早由村董牵头,全村青壮男丁出动上路,抬着轿,金锣开道,唢呐号角,锣鼓和冲天铳,一路吹吹打打,火铳声震天响,到青罗山昆溪桥附近的汪公洞请汪公神灵,经鲍家、宅坦到上庄太子庙将汪公老爷的神像请入轿中抬到余川田间看稻,看过以后迎到村中举行祭祀仪式,家家户户捧上供品到汪公老爷神前焚香膜拜。等到全村各户都祭拜完毕,就热热闹闹地敬送汪公回庙归座。汪公看稻期间,村董们视察田亩水稻长势,好的插上红旗,以资鼓励,一般的插绿旗,差的插黄旗,以示警告,对插上黄旗田亩的户主,要求抓紧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尽快使水稻生长转好;插上绿旗的田亩的户主,督促他抓紧田间管理,要向插红旗的看齐。
作为一种农耕文化的安苗节,历史悠久,内涵厚重,是徽州先民在漫长的农耕道路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跋涉,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经过曲折、挫折、跌荡起伏,反复实践不断探索,总结出的丰硕科学成果,形成徽州独有的民风民俗,折射出徽州人勤劳淳朴,勇于进取、默默奉献的徽骆驼精神,绩溪的安苗节是徽州农耕文化的缩影,是徽学徽文化园地中一朵奇葩,目前已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与传承项目之一,该节的举办对传承发扬民俗文化,推进全域旅游,打响上庄“胡适故里徽墨之乡”品牌有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