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绩溪徽墨在传承中发展 深挖徽墨文化内涵
她的千年历史在徽墨中传承,素有“无徽不成镇,无墨不成商,无绩不成街”的美称。这是一种有着2000年历史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中,伴随着一个“墨”字,被称作墨山、墨水、墨荷、墨竹、墨池、墨海、墨经、墨史、墨公、墨官、翰墨等等,举不胜举。
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书于纸上,一点如漆,万载成真,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莫不视为至宝……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的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至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头部个鼎盛期。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
“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
胡开文,字柱臣,号在丰,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四大徽墨宾之一,绩溪上庄村人。少年时去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被擢为推销员。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含辛茹苦,为创业积蓄资金,后娶汪启茂之独生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
“胡开文”墨自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由绩溪人胡天注创造始以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一九一0年胡氏精心制作的“苍佩室”牌,“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绩溪胡开文徽墨厂的前身即“起首胡开文老店”由绩溪各字号胡开文墨庄和作坊公私合营组成。98年县书画油烟材料厂和县胡开文徽墨厂合并后,具有从炼烟到制墨成品一体化系统。全厂设有炼烟、制墨、雕模、晾墨、打磨、描金等十多个生产工序和一个设备齐全的油烟材料和墨锭理化检测中心。高级油烟(即高档墨和高档墨汁的蕞佳原料)采用海拔600米以上的桐子(油)和松脂及名贵药材作原料(无化学成份对人体绝无侵害)。采用了传统的炼烟工艺,继承和发扬胡开文传统的“灯盏炼烟”技术的精髓,结合蕞新技术,使油烟的品质达到了历史蕞高水平。
绩溪胡开文墨厂是绩溪蕞古老的一家制墨厂,拥有明清以来名家创作的珍贵墨模八干余付,一千多个品种,产品经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苍佩室”“胡氏”,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胡氏系列产品选料严格、精工细作、技术精湛,采用纯油烟、天然麝香等16种珍贵药材精制而成,有着优良的民族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暇,落纸如漆,润泽生光,藏久愈佳,不裂干燥等特点,是书画必不可少的工艺美术品。98年又开发了纯油烟胡氏系列“胡氏油烟墨”、“胡开文宝墨”、“胡开文书画墨”、“中国书画墨”等产品,使徽墨达到历史蕞高水平,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绩溪胡开文纪念馆馆址座落在上庄村口水圳边。占地约有400多平方米,原为胡开文长房胡恒德祖屋,为长房七世孙82岁的胡恩诰创办为纪念馆。胡开文纪念馆六个行草大字,是同志代转由中国书协沈鹏亲自题签的。馆藏十分丰富。陈列厅设有六只靠壁玻璃大橱和中间一张大坡璃桌。分别陈列有胡开文祖创各种名墨的复制品,如骊龙珠、古瑜糜、千秋光、八宝药墨、龙翔凤舞、孔圣像、弥罗像、天女撒花、麻姑娘娘、十大仙、大小金龟、金蝉、墨宝壶、御园六十四景图、黄山三十六峰图、西湖景诗图、棉花图、十二生肖诗图,荣获巴拿马万国赛会金牌奖的“地球墨”,及其奖状、奖章复印、照片等。清代制墨四大家的御制墨谱,皖境属孤本的《墨薮》全集,也已收藏装入馆。
黄山松炼烟极佳,徽山绩水发翰墨之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绩溪胡开文墨厂厂长汪爱军的眼中,徽墨的兴盛除了手工艺人的不懈探索和徽商的发扬光大外,一山一水皆有情。
据汪厂长介绍,绩溪胡开文墨厂的前身即起首“胡开文老店”由绩溪各字号胡开文墨庄和作坊于1995年公私合营组成。1998年县书画油烟材料厂和县胡开文墨厂合并成立安徽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后,形成了从炼烟到制墨成品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制墨生产工艺流程中,既认真吸取老胡开文工艺精髓,恪守传统操作规范,同时锐意改革、精心设计制作优美的新型雕版,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公司认真钻研科学配方,产品选料严格,自制油烟、自己熬制做墨胶,采用纯油烟、麝香冰片等多种珍贵药材精制而成;产品具有拈毫不腻、挥洒自如、落纸如漆、润泽生光、藏久愈佳、不裂不燥等特点,是书画必不可少的工艺美术品。1999年公司开发了“苍珮室”牌“超细油烟墨”、“超细松烟墨”系列产品,带动了整个徽墨业质量的提高; 2001年公司利用生产桐油烟的优势开发了“苍珮室”牌“桐油烟书画墨汁”系列产品,具有宜书宜画、色泽光亮、落纸如漆、气味清香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2005年公司又先后研发出了超顶漆烟、桐油漆烟和桐漆顶烟系列产品,将徽墨产业推向了又一个历史新高潮,公司制作的超顶漆烟墨、千秋光、万年枝、华墨等产品在实用上达到了新境界,龙川墨、绩溪八景、徽风古韵、和谐承徽等众多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公司申请的徽墨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2011年公司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司总经理汪爱军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唯一传承人。
徽墨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010年荣获“中国徽墨之乡”称号,近年来绩溪县多措并举,深挖徽墨文化内涵,做实徽墨技艺原真性、生产性保护,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传习基地和徽州文保区示范基地先后落户绩溪。2011年徽墨协会的成立正是推进非遗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宣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徽墨行业的健康、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
她的千年历史在徽墨中传承,素有“无徽不成镇,无墨不成商,无绩不成街”的美称。这是一种有着2000年历史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中,伴随着一个“墨”字,被称作墨山、墨水、墨荷、墨竹、墨池、墨海、墨经、墨史、墨公、墨官、翰墨等等,举不胜举。
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书于纸上,一点如漆,万载成真,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莫不视为至宝……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的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至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头部个鼎盛期。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
“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
胡开文,字柱臣,号在丰,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四大徽墨宾之一,绩溪上庄村人。少年时去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被擢为推销员。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含辛茹苦,为创业积蓄资金,后娶汪启茂之独生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
“胡开文”墨自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由绩溪人胡天注创造始以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一九一0年胡氏精心制作的“苍佩室”牌,“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绩溪胡开文徽墨厂的前身即“起首胡开文老店”由绩溪各字号胡开文墨庄和作坊公私合营组成。98年县书画油烟材料厂和县胡开文徽墨厂合并后,具有从炼烟到制墨成品一体化系统。全厂设有炼烟、制墨、雕模、晾墨、打磨、描金等十多个生产工序和一个设备齐全的油烟材料和墨锭理化检测中心。高级油烟(即高档墨和高档墨汁的蕞佳原料)采用海拔600米以上的桐子(油)和松脂及名贵药材作原料(无化学成份对人体绝无侵害)。采用了传统的炼烟工艺,继承和发扬胡开文传统的“灯盏炼烟”技术的精髓,结合蕞新技术,使油烟的品质达到了历史蕞高水平。
绩溪胡开文墨厂是绩溪蕞古老的一家制墨厂,拥有明清以来名家创作的珍贵墨模八干余付,一千多个品种,产品经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苍佩室”“胡氏”,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胡氏系列产品选料严格、精工细作、技术精湛,采用纯油烟、天然麝香等16种珍贵药材精制而成,有着优良的民族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暇,落纸如漆,润泽生光,藏久愈佳,不裂干燥等特点,是书画必不可少的工艺美术品。98年又开发了纯油烟胡氏系列“胡氏油烟墨”、“胡开文宝墨”、“胡开文书画墨”、“中国书画墨”等产品,使徽墨达到历史蕞高水平,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绩溪胡开文纪念馆馆址座落在上庄村口水圳边。占地约有400多平方米,原为胡开文长房胡恒德祖屋,为长房七世孙82岁的胡恩诰创办为纪念馆。胡开文纪念馆六个行草大字,是同志代转由中国书协沈鹏亲自题签的。馆藏十分丰富。陈列厅设有六只靠壁玻璃大橱和中间一张大坡璃桌。分别陈列有胡开文祖创各种名墨的复制品,如骊龙珠、古瑜糜、千秋光、八宝药墨、龙翔凤舞、孔圣像、弥罗像、天女撒花、麻姑娘娘、十大仙、大小金龟、金蝉、墨宝壶、御园六十四景图、黄山三十六峰图、西湖景诗图、棉花图、十二生肖诗图,荣获巴拿马万国赛会金牌奖的“地球墨”,及其奖状、奖章复印、照片等。清代制墨四大家的御制墨谱,皖境属孤本的《墨薮》全集,也已收藏装入馆。
黄山松炼烟极佳,徽山绩水发翰墨之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绩溪胡开文墨厂厂长汪爱军的眼中,徽墨的兴盛除了手工艺人的不懈探索和徽商的发扬光大外,一山一水皆有情。
据汪厂长介绍,绩溪胡开文墨厂的前身即起首“胡开文老店”由绩溪各字号胡开文墨庄和作坊于1995年公私合营组成。1998年县书画油烟材料厂和县胡开文墨厂合并成立安徽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后,形成了从炼烟到制墨成品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制墨生产工艺流程中,既认真吸取老胡开文工艺精髓,恪守传统操作规范,同时锐意改革、精心设计制作优美的新型雕版,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公司认真钻研科学配方,产品选料严格,自制油烟、自己熬制做墨胶,采用纯油烟、麝香冰片等多种珍贵药材精制而成;产品具有拈毫不腻、挥洒自如、落纸如漆、润泽生光、藏久愈佳、不裂不燥等特点,是书画必不可少的工艺美术品。1999年公司开发了“苍珮室”牌“超细油烟墨”、“超细松烟墨”系列产品,带动了整个徽墨业质量的提高; 2001年公司利用生产桐油烟的优势开发了“苍珮室”牌“桐油烟书画墨汁”系列产品,具有宜书宜画、色泽光亮、落纸如漆、气味清香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2005年公司又先后研发出了超顶漆烟、桐油漆烟和桐漆顶烟系列产品,将徽墨产业推向了又一个历史新高潮,公司制作的超顶漆烟墨、千秋光、万年枝、华墨等产品在实用上达到了新境界,龙川墨、绩溪八景、徽风古韵、和谐承徽等众多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公司申请的徽墨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2011年公司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司总经理汪爱军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唯一传承人。
徽墨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010年荣获“中国徽墨之乡”称号,近年来绩溪县多措并举,深挖徽墨文化内涵,做实徽墨技艺原真性、生产性保护,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传习基地和徽州文保区示范基地先后落户绩溪。2011年徽墨协会的成立正是推进非遗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宣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徽墨行业的健康、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