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多年的曾国藩题“胡开文”店招为何现身上海滩?
6月26日,在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的“天开文运、墨蕴神韵——墨海楼胡开文藏品展”上,一块曾国藩题胡开文店招,在失踪多年以后重新在上海亮相,墨海楼主人、上海著名收藏家王毅向我们讲述了这块店招的身世传奇。
2005年,媒体刊登《在烟熏火燎中逐渐失去了当年“风姿”——百年“胡开文墨店”成了豆腐店》一文。文中提及,1966年9月,位于安徽休宁早已停业的胡开文创业旧址,成为“破四旧”对象,住在里面的家人全被赶出。浩劫之后,胡开文第七代后裔领回的只是破败的部分房产,里面大量墨锭、墨模以及由曾国藩题写的招牌已难觅踪迹。1995年该处转手租给了一个做豆腐的老板。
这块由曾国藩题写的高1.3米、宽0.5米的“胡开文”牌匾,如今在上海笔墨博物馆惊奇亮相,引起人们的好奇,当年消失的这块著名店招为何能在上海重现呢?上海收藏家王毅揭开了该店招几十年流传之谜。
长期致力于中国墨文化研究的王毅曾经了解到,在当时许多文物付诸一炬之际,有人抢救下这块招牌,后几经辗转流入山西。2002年,王毅的好友在山西旅游时,在一家店里发现了这块老店招,赶紧打电话告诉了王毅。根据朋友描述,王毅确认这就是曾国藩题写的休宁胡开文店招,就托朋友帮忙买下来。然而,店老板发现有人要买,当即涨价。王毅认为这是难得的藏品,虽然自己只是个工薪阶层、平民藏家,但他仍咬咬牙坚持买了下来,托朋友运回上海。
之后,王毅一直未作张扬,即使媒体发文称此店招“失踪”时,他也缄口不言,更秘不示人。
王毅说,这次是上海笔墨博物馆与他合作举办“胡开文藏品展”,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他终于应该馆所请,将此宝物公开亮相。
随同胡开文店招一同亮相的,还有一件宝物,就是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手书的“意在笔先”四字。
王毅表示,张伯驹先生是所有收藏者学习的楷模,“意在笔先”四个字意思也很好,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先要有好的立意。“意在笔先”四个字也指引王毅在墨文化研究、收藏这条路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
现场还展示了文化大家周绍良先生写给王毅的信。王毅说,周绍良先生是我从事墨文化研究、收藏的引路人。“我去北京拜访周绍良先生时,他正躺在医院里接氧气。但是当听说有上海的墨文化爱好者来看望的时候,他居然坐了起来,精神很好地对我进行了指点,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国内著名的墨文化收藏者,王毅曾与上海笔墨博物馆合作举办过多次专题墨展,而以胡开文藏品作为专题还是头一次。林林总总上百件展品,让我们一睹昔日胡开文所代表的中国文房四宝的灿烂辉煌。
展品中有大量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墨品及相关文献。从这些墨品的边款以及相关文物、文献上,分别刊有关于胡开文的文字:休城胡开文,屯镇老胡开文,苍珮室,胡开文利记、贞记、益记、发记、正记、寿记,广户氏胡开文等字号,这完全是一家跨地区品牌连锁店的规模啊。
如何欣赏胡开文墨品呢?从展出的藏墨中有许多经典传统墨品,如寿星墨、古隃麋、龙光万载、青麟髓、大富贵亦寿考、海鹤添寿、天府元香、青琅轩、凤池云、惜如金等。名称古色古香,制作精雕细琢。这些墨品当时大家都在做,但是胡开文的墨模雕镌精湛、墨锭制作精良,质量卓而不群。
大品牌就要大品牌的范儿,比如在一些异形墨上,胡开文墨品就展示了精妙的设计和过人的技艺。比如“玉凤皇”琴形墨,形状纤细逼真;几锭仿狮座小方印、仿砚墨和“鹿呦”微型小墨,均长不盈寸,玲珑可人,堪称墨苑中的精品;一锭“仿秦权墨”,秤砣状的外形、四周秦篆铭文,凭藉秦统一度量衡的文物元素,丰富墨品的文化内涵,算得上早期文创产品;“八宝五胆药墨”则是胡开文首创的名品,使其享有“药墨华陀”之美誉。不断创新、进取,是胡开文墨业永葆青春的秘诀。
展品中还有很多百年前的名人墨,是当时的名人高端定制品。清三代盛世之后,国力渐衰,御墨贡墨走向式微,许多墨坊开始为公卿贵族、文化名人定制用墨,胡开文墨庄在这方面成绩斐然。
但是要看懂这些名人定制墨却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文史知识储备。比如一锭镌有“松坡自制”、“宝庆蔡氏珍藏”的墨,很多人可能对此一片惘然,但墨锭下面有“蔡锷”的钤印,原来这是蔡锷将军的定制墨。蔡锷将军,字松坡,而邵阳在南宋至民国初,称为宝庆。
名人墨一般都镌刻了名人的字号、别称、斋号以及他们人生中的某些特殊过往。比如“滌生相国”、“求阙斋”的主人是曾国藩;“封爵铭”的李少荃、“揆端百度”的合肥相国都是李鸿章;“吟香外史雪琴”则是铮铮铁骨的雪帅彭玉麟的字和号,他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畹芗夫子”任兰生,是同里退思园园主,墨背“乘风破浪”之画,绘的是其兴水利、浚河塘的功绩;“乐道主人、葆光室”墨的主人是曾任议政王的恭亲王奕。
进入20世纪,文人墨再次替代名臣墨,这次展出了众多文人墨,大多标注的是文人的斋名、室号。
“悟斋退斋合制墨”,是由江苏仪征方鼎录、方鼎锐兄弟二人合制,他们是咸丰年间的举人,他们都工书法、精收藏,因而合制的墨铭“圭璋特达”,形容德才卓绝,与众不同。
“通州张季”,是光绪甲午科状元张謇,他通过实业救国,人称“状元实业家”;“招隐山房”是清末江苏丹徒诗人戴启文;“晚学斋宝用墨”署名铁梅的是吉林三杰之一宋小濂。
当时文人的姓名、字号、斋名、室号特别多,到今天已经难以一一查明,但墨上的文字、典故极为考究,透着一股浓郁的文韵墨香。
展品中还有一锭“黛香馆珍藏、画眉”,墨名透着一股胭脂气;更有一对当年华成烟草有限公司的定制墨,两面分别是美丽牌和金鼠牌香烟的广告,可以说难得一见。
胡开文在清四大墨家中属于后起之秀,但发展势头劲健。其创始人胡天注,蕞初在徽州的屯溪和休宁开设胡开文墨庄。他有八子,后世更是人丁兴旺。到1930年代,其第四代子孙先后在歙县、扬州、杭州、上海、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等地设分店、开新店,且均延用了“胡开文”名号。休城胡开文曾在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所制“地球墨”获得金奖。当年,开在上海的胡开文墨庄也曾多达13家。
1950年代,屯溪地区众多墨庄合并为屯溪徽州胡开文。屯溪胡开文在1969年改为“徽州无线电厂”,厂内保留一个制墨车间。直到1973年由于外贸需要,才重新恢复为“国营徽州墨厂”。
改革开放后,原徽州地区的徽墨生产重又遍地开花,胡开文再放光彩。如今在安徽屯溪、歙县、绩溪等地都有胡开文墨厂,并被列为国家级非遗。
在上海,1950年代全市的制墨企业全部并入曹素功。曹素功创始于1667年,比胡开文还早98年。曹素功整合资产、技术、人才,高举海派制墨旗帜,主打高级油烟书画墨,现在也是国家级非遗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次曹素功墨厂也选出25副胡开文传统墨模,配合墨品对应展示。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