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国际徽商大会日本新徽商纵论徽商传统文化
喜迎国际徽商大会 日本新徽商纵论徽商传统文化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具有经典式、综合品牌效应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即将于11月8日在合肥拉开序幕,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决定参会,来自海内外的3000多名客商将汇聚合肥,日本著名侨团——日本徽商协会与日本安徽联谊会也将联袂组团前往。启程之前,日本徽商协会领导层在《日本新华侨报》社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追寻徽商前辈的精神文化,探讨当代徽商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王强林(日本徽商协会会长、中安国际株式会社社长):我常常在想,中国的明清时期,我们的前辈徽州商帮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商界独领风骚数百年,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他们在商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德,应该说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举办前夕,我希望能够和各位领导、也可以说是在日本的新徽商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陈建中(日本徽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株式会社黄山美术社社长):这个座谈会很有意义。作为在日本的当代徽商,我也一直在考虑,我们前辈的文化传统是什么?我领衔的黄山美术社,近年来在中日两国之间做了一些文化交流工作,这也促使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历史上的徽商之所以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求商业道德。强林会长刚才提到公共关系,我认为所谓的公共关系就是要让自身与广大公众建立起互相信赖的良好关系。大家都知道,商业组织面临的蕞重要的公众就是顾客,顾客的信赖是商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而良好的商业道德正是使这一源泉永不枯竭的保证。回顾徽商前辈发展的轨迹,就可以看到,坚持商业道德是徽商在商务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原则。
我看过一些徽州的族谱、宗谱,记得里面有许多要求商人自始至终讲求信义的内容,比如,“贸迁货集,市不二价”、“以信义著”、“以信义交易”、“与人交尚信义”,等等,这种崇尚信义、诚信服人的徽商品德,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
张书明(日本徽商协会副会长、株式会社NETCOM社长):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明代休宁一个名叫程锁的徽商在溧水经商。当时,那里的惯例是春天贷款给客户,秋天收取一倍的利息。但是,这个程锁贷款的时候,只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结果是聚集的客户越来越多。有一年大丰收了,米谷登场,其他商人都乘机压价,程锁却仍然按平价收购贮积。第二年饥荒,谷价暴涨,程锁本来可以大赚一笔,但他还是按往年的平价出售。他由于始终低息便民,薄利竞争,终于树立起了自己的“廉贾”形象。我认为这种薄利竞争、甘当廉贾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日本的新徽商们学习。
吴晓乐(日本徽商协会副会长、《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发行人):如果从公关的角度看,作为新徽商的一员,我觉得商家与顾客的关系,决不是一方盘剥另一方的关系,而必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如果只取不给,一味地索取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但是也就抽掉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我们大多数徽商前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自觉地薄利经营的。其实,这里面也有义和利的问题,这也是经商中时刻遇到的问题。古今中外,商场中见利忘义的现象应该说是屡见不鲜的。徽商前辈也是讲利的。我小时候在家乡蚌埠就听过这样的故事:婺源的徽商朱文炽到广东珠江贩茶,抵达后却错过了大批交易的时期,新茶也就不新了。于是,他在出售的时候,自己写上“陈茶”两个字,表示不欺骗顾客。这当然影响茶价啦,有的牙侩就劝他去掉“陈茶”两字,但是这位朱文炽倔得很,坚决不同意。谁料,他蕞后反而赢得了许多客人。我想这种“宁可失利,不愿失义”的精神也应该是徽商前辈留给我们的。
蒋丰(日本徽商协会秘书长、《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去年,我曾经到安徽绩溪,不仅观看了胡适先生的故居,还去看了德记胡开文墨厂。“徽墨四大家,绩溪占其半”,清代后期的制墨徽商胡开文就是以质量上乘而闻名的。我在那里了解到,胡开文的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曾经研制出来一种墨,在水中久浸不散,因而声誉鹊起。一位顾客慕名购买了一袋这样的墨,谁知返回时墨袋掉到河里面,捞起后发现黑墨已经开始溶化,他立即去找胡余德。经过证实,胡余德一方面诚恳道歉,一方面送给客人一袋名墨。同时,胡余德通知各场各店立即停制停售此墨,并且高价收回已经售出的劣质墨锭,全部毁掉,从而使自己的商业信誉蒸蒸日上。这说明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不少徽商极力维护这种信誉。也可以这样说,徽商的发迹,与努力提高和积极维护自己的信誉是分不开的。(中新网)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