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赏物•云游徽博——第2期《文府墨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来源: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原标题:听文赏物 •云游徽博 ——第2期《文府墨》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所谓徽墨,泛指古代徽州地区所产的墨品,其定名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这一年歙州改称徽州,其所领的歙、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六县中,多为产墨名区,“徽墨”之名遂渐次形成。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所收藏的“文府墨”,是目前存世蕞早的徽墨实物,也是早期中国墨的代表之一。1987年经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傅熹年等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文府墨出土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茶科所基建工地的古墓葬中,它出土时断为两截,上端有些残缺,整体呈扁长条状,两侧弧边,墨边自中部向底端呈曲线收窄,但收窄弧度较小。正反面均素底无纹饰,居中皆有长方框形内凹浅痕,文字略凸于表面,框边缘墨面略凸,应为压印而制。残存部分长 8.15 厘米,宽 2.75 厘米,厚约0.9厘米,重18.2克。考古人员根据墨面的字迹勾描,正面残留为楷书“文、府”二字,反面残留为楷书“制”字,于是定名“文府墨”。其实,“文府墨”出土时,因墨上的字迹难以辨识,曾有人认为是“大府”墨。后来,专家经过仔细鉴别后认定“大”字应该是“文”字,于是正名。故定名“文府墨”。并于1995年作为中国文房四宝的典型文物赴日展出。
为何这锭又黑又小又轻的徽墨,能够历久而不散,浸水而不腐呢?这是因为徽墨在选材和制作技艺精益求精。以黄山松烟、油烟和漆烟为主要原料,配以骨胶、冰片等名贵中药材、添加剂等辅助材料,千锤万杵炼制而成。终于,才有了徽墨“坚如玉、纹如犀、色如漆”“落笔如漆,万载存真”“十年如石,一点如漆”的啧啧美誉。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