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戏曲节为何值得“一演再演”
在山乡田野上演的戏,长什么样?才能让不同的人一同奔赴?
幕幕戏曲华影,听得悠悠历史古韵,悟得深深中华之美,“徽州有戏·田野乡音”,有乡村、有戏曲、有节日,润泽黄山大地。
一腔一调演绎世事百态,一颦一笑道尽戏中人生,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徽剧《水淹七军》、京剧《贵妃醉酒》……
一段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演出剧目既有武戏、也有文戏,演员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刚出师的年轻小生,剧种更是涵盖徽剧、京剧、黄梅戏、目连戏等。
从祁门磻村启程,歙县绵潭村、屯溪区南溪南村、徽州区坤沙村、黟县柯村、休宁县祖源村、黄山区燕窝里,三区四县一路传唱,联结穿越古今的情感共鸣,唱出传统文化的醇厚魅力,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现场领略精彩的艺术表演。
徽州乡村底蕴深厚,每逢节庆,或舞起板凳龙、非遗鱼灯,或自导自演徽剧大戏、乡村村晚,载歌载舞祈愿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乡村戏曲节像是送给村民、游客、戏迷的一场惊喜,无需特定仪式感,只需要张开双臂拥抱蕞纯粹的快乐。
“听说戏曲下乡大家都可兴奋了,早早跑来占座。”“希望戏曲表演以后能多来村里”……乡村戏曲节演到哪,这样的话不绝于耳。
文化搭台,群众受益。乡村戏曲节唱出了徽州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一场全市戏迷的视听盛宴、一项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动、一张亮丽多彩的文化名片。
为期一个月的乡村戏曲节落下帷幕,但文化惠民的初心不改,“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已蓄势待发。
传统戏剧,烙印一方水土代代传承的文化记忆。
黄山市是徽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戏剧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发轫于此的徽剧是中国国粹京剧的前身,与秦腔、川剧、弋阳腔等中国南北几十种地方戏曲剧种,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目连戏被称为“百戏之祖”,其思想丰富多元,艺术形态古朴绚丽,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徽剧、目连戏等传统戏剧,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们历经数百年,传承了徽州文化精髓,富含浓郁地方色彩和徽式生活美学,用生动、活态的方式将徽州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一次次向外传递。
黄山拥有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600多年历史的非遗鱼灯、1000多年历史的徽墨……保持生命力的密码就在于传承与活化利用。
19岁的俞韬是黄山市徽剧院的演员,在母亲言传身教下走上戏曲表演道路。“从小就跟着妈妈在田间地头为大家演出,特别开心自己能站上乡村戏曲节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徽剧、爱上徽剧。”
近年来,黄山市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统揽,深入实施徽州文脉传承工程,深化60岁以上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程,全面提升数字化采集工作,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依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等院校,推动120余个市级以上非遗传习基地培育更多特色人才。连续六届举办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依托徽博“非遗”文创体验中心、休宁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等40余家非遗展示场馆,打造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一批非遗传承人运用现代科技创意设计、改造工艺及产品,打造“非遗+”新玩法新场景。
徽派古民居窗格变身文创小书签,古老漆器点睛珠宝首饰;随处可见的竹子变成精妙绝伦的非遗伴手礼,简单普通的食材变成齿颊留香的徽菜好物;非遗元素植入景区变成沉浸式“非遗夜市”;徽剧、目连戏等14个传统民俗小剧场在屯溪河街、屯溪老街、黎阳IN巷持续上演……徽文化的创意因子浸润整座城市,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非遗,爱上非遗。
从徽州的创意,到创意的徽州,丰富的非遗资源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传承与活化利用过程中,上演一出又一出精彩好戏。
大文旅时代到来,赛事演艺旅游成为热门标签。
贵州村BA、村超能量惊人;天津演艺市场全面回暖,全国各地纷纷加入,探索以赛事演艺破题旅游产业。
从这方土地孕育生长的元素中去挖掘、去创意碰撞,以文化力营造美好场景,不失为一剂良方。黄山选择传统戏剧作为切口的用意不言而喻。
新媒体时代,信息浩瀚繁杂。找对路子还得善于“吆喝”。这两年,黄山以一座世界名山的高度、文化名城的厚度与全球对话、向世界邀约,讲好黄山故事,传播黄山声音,展示黄山形象。
别开生面的非遗大展,向世人讲述“一辈子 一件事”的黄山故事;
主打沉浸式推介的国际文化旅游节,与世界各地500多名政商代表共享徽风皖韵;
大咖云集的民宿大会,在“醉”美乡村描摹“皖”美民宿;
精彩绝伦的国际时装秀,传统潮流跨界融合呈现“行走”的非遗;
安徽首场户外交响音乐会,在黄山聆听“西风国韵”的美妙交响……
一项项重大活动、一个个重要平台,既提升了大黄山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古韵与气韵同台、国际与国潮共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谐共鸣的开放包容新黄山,深化了黄山不止一座山的多元化城市形象。
今之黄山,正深耕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品牌传播,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展现新作为,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持续擦亮“中国黄山 世界黄山”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编辑:胡晓苗 二审:王翠竹 终审:李学军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