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湖笔彰显百年匠心
11月29日晚,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头部。然而,在进入名录的同时,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关注度不高、销路不畅、后继乏人……如何有效、自主地生存下来、传承下去,既能令优秀传统文化登上殿堂,又能惠及当下,进入寻常百姓家,众多非遗传承人不断思考、探索,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毛笔制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作为书写必需品的属性有所下降,而文化属性却日益增强,在文化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趋势下,工匠们的坚守与创新值得被关注与借鉴。
一座城,因为有了历史才显厚重;一个国家,因为有了文脉才有了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着蕴涵独特理念、气度与神韵的“东方智慧”,孕育着深植于心的文化自信与劈浪前行的底气。数十个世纪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汉字,汉字的书写、记录过程中,毛笔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一支毛笔看似普通,却身居文房四宝之首,其简单的外表下,历经了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方能“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
为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也为探索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日前,《金融时报》记者走进北京湖笔代表——中华老字号戴月轩,在技艺之美、匠心之韵中感悟坚守与传承的力量。
“戴月轩”坐落于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是街上唯一一家以人名为店名的老字号。
由著名画家陈半丁题写的匾额横挂在店门之上,店内雕梁画栋、诗意盎然,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与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身相映成趣。其创始人戴斌,字月轩,生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来自湖州制笔胜地善琏村。戴斌幼时家贫,经人介绍到善琏湖笔作坊学习制笔手艺,曾在北京“贺莲青湖笔庄”担任制笔师。1916年,戴月轩用自己的积蓄在琉璃厂租了一间店面,这便有了“戴月轩湖笔庄”,至今已有100多年。这百余年春秋里,戴月轩的一代代传人只专注做了一件事——制笔。
拣、浸、梳、落、拨、挑、抖、绞、连、装、择、刻……一支真正的湖笔,从皮毛剥离开始,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方能成形,其中,数得上名号的就有72道,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美称。
戴月轩更是湖笔中的佼佼者,不仅继承了传统湖笔的一贯品质要求,坚持“万千毛中拣一毫”,还融合南北派制笔精髓、精研了配锋这一独有工艺。制笔师傅先做成毛笔头中心的“笔柱”,然后在其上附上一层薄薄的披毛把笔柱紧紧“抱住”。业内称其所制笔有“齐、锐、圆、健”之“四德”。“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指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圆”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指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戴月轩这块牌子从创建到现在,100多年了。这100多年里,我们一直严格按照100多道工艺流程走,认真把关、严格要求,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北京戴月轩湖笔徽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培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制笔这一行业,批量生产也好,偷工减料也罢,要只想挣钱,路子很多,但要理性。“我们很珍惜这块招牌。”陈培新表示,戴月轩的追求从来只有一个,为大家制作能使得住的笔,写得出好字。
2007年6月,“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老字号作为我国工商业发展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历来是行业的标杆、品质的保证。
戴月轩的琉璃厂东街店内收藏了一版1922年《湖州戴月轩湖笔价目》,因时间久远,有些微微泛黄,其上公示的产品中有140多种,其中“二紫八羊”“八紫两羊”“四紫六羊”“六紫四羊”“三紫七羊”均为戴月轩创新的兼毫产品。“那个时候,我们一根普通毛笔就值半块大洋了。”陈培新介绍说。
确实,那个年代,戴月轩毛笔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齐白石曾为其作画,徐世昌、陈半丁为笔店题写匾额,梁启超、富察庄净题写楹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月轩还担负着国务院办公厅和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供笔重任,见证过“西藏和平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
如今,商业业态不断更新、大众消费理念快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都对老字号的经营提出新挑战。商务部数据显示,现存1100多家中华老字号中,仅10%的企业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较好,40%的老字号勉强实现盈亏平衡。守正与创新,该如何抉择?
戴月轩给出的答案是——主营守正,经营方式上创新。
如今的戴月轩虽经营着包括文房四宝在内的近千种商品,但毛笔依然是其蕞大招牌,占据着经营收入的绝大部分。“好的时候一年可以销售20至25万支笔。”陈培新介绍道,“这么多年,我们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低谷,唯独不变的是对工艺、对品质的追求。自创建以来,戴月轩一直保持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方便笔工能头部时间了解顾客需求,精益求精。”
面对师资力量匮乏、社会关注度不高、继承人缺乏等非遗项目面临的“通病”,戴月轩近年来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开设网店,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建设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和一些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承接一些单位团建、非遗文化普及等活动……
“近年来,毛笔看似不是‘刚需’了,但其文化属性正在不断增强。”在陈培新看来,他们正抓住这个机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精神文明层面的滋养。
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北京老字号工匠王后显每天除了完成日常的制笔任务外,蕞大的兴趣爱好便是坐在琉璃厂东街的笔室窗边,和团队成员一起钻研新笔式。
2021年全国毛笔大赛上,出自王后显之手的一管莲蓬斗笔获当年设计金奖;当年,戴月轩研发团队还推出了定制版毛笔,上面刻有毛主席《沁园春·雪》的部分诗词,名为“指点江山”。
“戴月轩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完全分开的,为的就是能够让每一位笔工能静下心来,专注于‘每一管笔’。”王后显告诉记者,相比于同行做笔头的人员只做笔头、做笔杆的人员只做笔杆,戴月轩研发制作团队始终坚持每个流程都要精通。“分开制作效率可能会提高,但对笔的整体认识不足。笔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对这支笔的理解程度。”王后显表示,只有了解制笔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在制笔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才能赋予其生命力,“这才是所谓的工艺传承。”
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毛笔本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举万物之形,书大道之至,其不仅与汉字演变、书法传承、国画、瓷画、印章等传统艺术发展息息相关,更承载着朝代更迭、时代变迁。
在工作室内,王后显向记者展示了他近年来经过考证所复刻的一些史上的经典笔式:战国时期的“天下头部笔”笔杆较细,那时候的毛多为捡拾所得,是直接捆上去的;汉代初期毛笔制式比较短小,因汉代人要盘腿书写,以簪笔蕞有代表性——笔也可用作发簪;唐代鸡距笔短锋,因其形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其笔头不是粘上去的,而是插进去的,再用特殊技法加以固定,与彼时唐朝佛教大量传入抄经需求猛增相适应……
王后显告诉记者,自从2012年和文物部门合作复刻展示一些老笔开始,他便有了一个朴素却大胆的想法——“我想考证每一个年代的用笔习惯,对古笔进行系统性复刻,再整理成册。”说完,他抬头望向了工作室墙上贴着的“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简介牌。
简介牌上,用工整的字体写着——“戴月轩人作笔要锋尖、颖齐、仓圆、豪健;做人要技艺精尖、见贤思齐、内方外圆、身心健康;更加注重以德制笔,以德做人。用‘四德’精神,维护老字号的声誉,弘扬老字号的企业文化,传承湖笔制作技艺,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四德’回报社会的关爱。”
那一刻,我们清晰看到“中华老字号”传统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