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黄金一两墨的徽墨竟然是用烟灰制作而成它为什么比黄金贵?
文人常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在徽州,除了歙砚出名外,徽墨也非常有名。
因其配料精良且昂贵,炼制过程繁琐,成品光泽如漆具有艺术美感,磨出来的墨水清又黑,落纸经久不褪色,故有着一两黄金一两墨的美名。
本期铭人观察,就带你一起去了解徽墨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早在唐朝末年,徽墨就已经以商品的形式流向民间了,到了宋代,因为科举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徽墨也迎来了更加繁荣的发展。
徽墨外观光泽如漆,雕刻有文字或山水等图案,极具艺术美感,不仅重量轻,闻起来有香味,磨出来的墨水也很清,落纸更是经久不褪色,这让徽墨从众多墨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天下头部品”。
而这其中的奥秘,正是因为徽墨从选材之初,就格外的精益求精。
徽墨主要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为主要材料,其中桐油烟必须取自四川南部山区具有5年树龄以上的桐子树,摘取后的桐子需先晒干。
这期间会听见桐子破壳而出的噼里啪啦声响,然后进行去壳,把桐子放在锅上蒸熟,便可压榨出桐子油,这时就可以进行炼烟了。
将桐子油倒入小碗中,放入灯油芯点燃,然后用另一个大碗倒扣油碗的二分之一,在缺氧的环境下,桐子油燃烧后释放出的烟就会附着在大碗的内部形成色度非常黑的桐油烟,可用刷子将其扫下来进行收集。
由于十几斤的桐油也只能炼出三两烟,徽墨也有着“一两黄金一两墨”的美名,炼出来的桐油烟还需进行清洗和筛选,去除杂质后便可进行和胶工艺。
此时还需要加入十几种特殊材料,从具有传香作用的麝香、大梅片,到具有增光助色作用的金箔、珍珠粉等,都让徽墨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材质。
十几种材料在胶的作用下,形成了像面团一样粘性十足的黑墨泥,制作者需要用双手将其反复揉搓,并用锤子对黑墨泥进行反复敲打,让所有材料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墨泥质量才会坚韧、细腻、更紧致,直到锤子敲打时发出啪啪的清脆声音,才说明打透了。
这时就可以摘取一个手掌大小的墨泥进行更加细致的敲打和揉搓,蕞终通过称量精准确定一个徽墨质量的墨泥,然后放入模具中定型。
聪明的古人早就学会利用杠杆原理,坐在杆子上,利用自身的重量,轻松地将墨泥压制定型。
而徽墨的另一特色,就蕴藏在这模具之中,可以说,每一个徽墨传承人都必须要掌握雕刻技术,将文字或山水等图案雕刻在模具中,通过墨泥的定型,将图案印在墨泥上。
之后,成型的墨块还要晾晒近半年的时间,期间也要不停地翻面,让内部的水分完全蒸发干净,蕞后,进行描金上色,涂蜡防水,黑墨便有了色彩,一只徽墨便由此而诞生了。
徽墨的制作材料给予了徽墨的内部高贵品质,模具的雕刻则赋予了徽墨的外在美,两者共同造就了徽墨独一无二的价值。
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和国家共同的保护与传承下,徽墨也会迎来崭新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