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故事】成都胡开文笔墨庄“发达史”
以经营文房四宝而蜚声艺坛的徽州老胡开文笔墨庄,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安徽徽州(现歙县)的曹素功制墨作坊,产品质量优良,版面精美。配合安徽宣城出产之宣纸及安徽歙县出产之歙砚,行销各地,深受时人欢迎。继后,胡开文仿照曹素功的制墨秘方,开始制造松烟墨,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到了嘉庆、同治年间,采用菜油、桐油烟为原料,加麝香、樟脑、冰片等香料制出了油烟墨和各种艺术形象的礼品墨,用精美纸盒装璜以作馈送礼品出售,更博得文人雅士的赞赏。据传当时礼品墨是男婚女嫁、女方陪嫁过礼的必备品,塑有八仙、福禄寿三星等人物的艺术墨,更是官场及文人馈赠品中之上品。因而胡开文笔墨庄得以名噪一时,驰名中外。
成都市在清朝嘉庆年间,现今的学道街、青石桥、卧龙桥等地,已开始形成全市的笔墨、书籍等文化用品的销售中心。当时制墨作坊已有老文照、张汇川等十余家,都是前店后作坊,手工生产胶墨及较好的松烟墨,并仿制徽州老胡开文的“松滋侯”墨。那时虽有人往安徽采购徽墨出售,但无固定商店供应。
1920年,安徽桐城人李润伯,贩运安徽笔墨来蓉销售,当时还是一位“包袱客”。至1924年,由于同乡关系,李结识了名书法家方旭(字鹤斋),得到方的支持,在青石桥街创设了专营笔墨的商店,与安徽胡开文老店立约专销所产徽墨,并沿用了安徽胡开文笔墨庄的招牌。由方旭书写“徽州胡开文”五字悬挂店门上,生意兴隆。
1926年后,成都市商业中心逐渐移至新开辟的春熙路,胡开文笔墨店遂在春熙路开设分店。不久将青石桥老店停业,专心经营春熙路北段商店。当时除专营徽墨外,还经营浙江吴兴(古称湖州)、湖南长沙、北京贺莲青、上海李鼎和等处有名的毛笔,人称“湖笔、徽墨”。胡开文笔墨庄办回之笔,又用专人加工清理,使质量更臻完美,售出之笔如有毛病,免费修理,包掉回换;并可代顾客在笔杆上刊刻名字,以馈赠亲友或作书画留念。此外,还从北京“荣宝斋”采办各种宣纸,在苏杭等地采办各种名绢、八宝印泥,又从北京“翰元斋”采办刊刻精细誉满全国的铜墨盒,还有广东的端硕、安徽的歙砚等名特产品。这样,使文房用品件件齐全,深得金石家、书画家和知识界的赞誉,胡开文笔墨庄在蓉城亦逐渐驰名。
成都胡开文笔墨庄当时除供应各色齐全的书画用品外,为了结纳文人名士及在文化界中有影响的人物,又为金石、书画家代收润例。这对爱好并需求金石书画的社会人士,也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
那时成都有很多人渴求齐白石老人的书画,要求通过胡开文店求索齐老墨迹。经该店在北京的人和白石老人反复联系沟通,同意书字作画。这不仅方便了顾客,也因此而与白石老人结下了翰墨之缘。1932年,齐老来成都,求齐老书画者络绎不绝。由于胡开文店的宣纸、画料、笔墨应有尽有,为齐老挥毫提供了方便,满足了需求。
我国书画历经数千年发展,流派众多,各有千秋。文房用品,屡经研制改进,品类纷繁,瑰丽多采。以墨来说,品种有松烟、贡烟、漆烟、顶烟、选烟、老烟等数十种,由于所用原料和制作工艺的差异,质地各别。墨的优劣,对书画作品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新墨不如陈墨。胡开文店除自制之墨外,保存有百年以上陈墨,乃至明末清初詹正元、曹素功等的陈墨。这种陈墨,不仅书画界视为珍品,且对医治流鼻血和小儿白口疮等病颇有特效。此外还存有日本人在老胡开文定制的墨。因日本从唐代即追从中华的书道绘画,生产的文房用品质地之精,堪与我国媲美。日本人在胡开文定制的墨上刊上名字,回国赠送书道友人或自己珍藏。胡开文徽墨的声誉,由此可见一斑。
抗战胜利后,成都商业逐渐肖条,加之政府发动内战,货币不断贬值,人心惶惶,求生不易,文化事业日趋枯萎。胡开文店业务亦无法维持。
解放后,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胡开文店分别纳入工业和商业系统。原有作坊人员转入成都墨水厂,商业部份迁至春熙北段,隶属文化用品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