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开文相关信息 > 正文内容

【市第五次党代会调研报告⑪】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

admin8个月前 (09-23)胡开文相关信息11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文化事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新时代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文化高质量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名市建设,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建设历史使命,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壮大文化事业,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与文化名市建设齐头并进。

  目前宣城市共有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5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41个(覆盖率为97.25%),基本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依托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紧扣时代主题,开展各类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塑造诸多“接地气”的文化惠民品牌,如“文化进万家”、“乡村春晚”、“宣城市广场舞大赛”、“非遗过大年”、“市民合唱节”、“宣州之声”、“郎溪之声”等。“十三五”以来,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服务群众达800万人次。平均每年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服务基层群众35万多人。2017年开始,开展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岗位试点工作,每年选聘约190名公益性文化人才,在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开放、组织开展各项村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提供了基础条件。2018年以来选拔培养“四带”乡土文化人才136人、2020年推荐入选“安徽省村级文化带头人”82人,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十三五”期间,宣城市新创优秀文艺作品达800多件。自2017年安徽省实施戏曲创作孵化计划以来,至2021年共有《水文小站》等14个戏曲作品成功入选。2019年,我市首创出台《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扶持办法》,3年来孵化出23个优秀小戏,推动了皖南花鼓戏精品的创作生产。2020年,大型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小戏《逆行者》首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2021年,红色题材大型皖南花鼓戏《高高的云岭》入选“安徽省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并参加展演活动。《好人曹二贵》获得安徽省“十大名剧”称号及安徽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歌曲《这样的你》获得安徽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在创作中涌现一批文化人才,皖南花鼓戏演员王玉被评为2017年度安徽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角”。绩溪县戏曲艺术团入选2017年度安徽省民营艺术院团“百佳院团”。宣城市青年花鼓戏剧团入选2017年度安徽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团”。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也有序开展,广德市情景剧《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旌德县情景舞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都唱响了主旋律,向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先后制定了《市文广新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方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宣城文化践行方案》等促进对位文化交流合作,打造我市文化名片。“十三五”期间,文广新系统与苏浙沪对口部门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40多次,发起成立G60科创走廊城市文化馆联盟,当选长三角文化馆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加入长三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联盟、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联盟、美术报长三角书画院联盟、长三角文化馆联盟,签订G60“江南文化”走廊城市合作协议。承办了宣城桃花潭畔国际艺术家创作营作品巡展开幕式。来自加拿大、意大利、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40位知名艺术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并在合肥、黄山、宣城等地巡回展出,项目启动以来已开展各类演出300余场。

  坚持擦亮“文房四宝”金字招牌,强化“文房四宝”相关元素整合和城市品牌包装,提升城市形象。每年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不断完善以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为主,宁国山核桃文化节、绩溪徽菜美食节等为辅的节庆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举办各类文旅节庆活动超500场次,成功举办了四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五届“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游月”、全球华人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等活动。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登上央视晚间新闻等节目,共有CCTV、人民网、新华网等100余家媒体报道,观看人次累计超160万。坚持推进文旅融合,充分发挥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作用,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济南等京福、商合杭高铁沿线重要城市举办推介活动,组织发动全市70多家景区,推出“美好大皖南、迎客长三角”推介会多项优惠政策,不断提升宣城市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2016年至2017年新公布宣城市第二、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26处;2019年新增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争取了市财政42万元专项资金,为1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统一制作保护标志碑。“十三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共计10151万元,先后实施了宣城广教寺双塔遗址保护利用工程、郎溪侯村祠堂维修工程、广德天寿寺塔维修工程、泾县黄田村古建筑群文物维修样板示范二期和三期工程、水西双塔维修工程、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和黄田村古建筑群消防工程等工程。

  “十三五”期间,新增4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增2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5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增3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项非遗项目入选文旅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头部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争取到中央和省非遗保护专项补助资金865.2万元,对宣纸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专项保护。自2015年起,皖南花鼓戏、手龙舞等在市、县(区)小学开设兴趣班常年教学,每年授课400次左右,受众达10万人次。2016年承办安徽省非遗保护工作培训会,来自安徽省非遗保护工作人员150余人参加。2018年,宣城市作为安徽省地市代表,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皖南花鼓戏和“文房四宝”类非遗项目,参加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首届长三角非遗节。2019年,主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首届非遗邀请展,承办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

  以“中国文房·诗意宣城”为城市文旅品牌,以“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创建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宣城市共有A级景区53家,数量位列安徽省第四;高星级农家乐共有193家;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小镇6个、省级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3个、省旅游经济强县4个、省优秀旅游乡镇37个、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5个。“十三五”期间,宣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至2020年,宣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2.53亿元,占GDP比重4.02%;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151家;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单位数997家;新增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93.8亿元。广德市卢村民宿小镇、泾县桃花潭文创小镇、绩溪徽州味道小镇入选全省特色小镇。2020年度新三板挂牌1家文化企业,也是全省唯一一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0处。拥有泾县丁家桥镇(宣纸)、泾川镇(宣纸)、榔桥镇(木竹制品),绩溪县上庄镇(雕刻徽墨),广德县东亭乡(竹艺加工)等5个省级文化产业集群专业镇,占全省近1/3。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推进文化名市打造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资金投入不够。在公共文化上,市本级投入资金偏少,公共文化体系还停留在有的阶段,没有资金推动公共文化向好的方向提升;在对外交流上,大手笔还不够,在高端媒体亮相的频率还不够,没有形成诸如“好客山东”之类的脍炙人口的品牌。二是文化品牌彰显不够。我市在地方特色文化上挖掘不够,文化展现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作为“文房四宝之乡”,知名度还远远没有达到群众预期;同时,我市在文创产品的打造上,品位不高、参与性不强、体验性不佳。三是艺术人才紧缺。目前我市没有国有艺术院团,缺乏艺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同时没有用于艺术创作的专项经费,无法很好地规划和推进艺术创作工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十四五”期间,我市应以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文化名市”战略,从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切实提升宣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主客共享”理念,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合理布局提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力争到2022年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以上。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市本级建成以国家一级文化馆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村和社区按照群众需求,并结合本地特色提质升级。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依托安徽文化云,实现公共文化功能的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持续发挥《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计划》的引导作用。建立一个国有专业艺术院团,打造皖南花鼓戏创作、生产、传播的主力军;建设一个皖南花鼓戏基地,构建集保护、创作、排练、演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培育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加大戏曲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夯实人才基础;健全一套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皖南花鼓戏创作生产传播激励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展演展示机制、工作调度机制等;创作一批优秀剧目,通过省、市2级戏曲孵化计划,每年举办小戏调演,遴选优秀剧目组织专场演出,角逐省级以上文艺项目和展演活动,逐步提高皖南花鼓戏艺术创作力、表现力和品牌剧种影响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把好文艺创作导向关。把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作为中心任务,围绕建党100周年、“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等重大时间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戏曲艺术为抓手,搭建长三角地区艺术交流平台。

  推动构建各类跨区域合作平台,探索合作模式、合作路径,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共推。积极参加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实现资源共享、宣传共推、品牌共塑、经验共鉴和困难共济,推动协作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长三角都市圈的协作,借助相互的文化优势,联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和产品。促进文化互融,搭建“一地六县”跨区域合作平台。统筹安排交流项目和活动,同步推进文化传播,重点紧盯拓展港澳台、日韩等地,提升我市国际知名度。

  深入挖掘宣城城市品牌,着力提升“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城市品牌;重点打造“文房四宝文化、诗歌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以美丽乡村、休闲生态、农家乐、民宿等为特色,打造乡村休闲文化。强化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类型的宣传。持续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力争发起成立中国文房四宝文化论坛,举办中国文房四宝文化产业博览会,开拓“线上+线下”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品节庆等,进一步彰显我市文房四宝城市形象。

  实施皖南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选择不少于20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实施整体维修改造,结合旅游发展,培育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新业态。加强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的保护。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0处、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30处、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30处。加强本土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研究,建立健全地方文博系统专业人才队伍,统筹规范和持续推进全市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加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力度,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法有序对文物进行展陈和利用。

  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评审认定公布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评审认定工作。鼓励皖南花鼓戏、皮影戏、手龙舞、徽剧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开展教学展示展演,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积极推荐宣城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技艺水平。做好非遗传承基地、展示馆建设,通过实景实物、多媒体影像、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展演等形式传承。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增强非遗生命力,推动以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畲族民歌、手龙舞、跳五猖、徽剧等为代表的观赏性强的传统戏剧、民俗类项目进景区展示展演。继续利用互联网开展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兴技术和平台开展非遗宣传推介。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创+传统产业”为着力点,搭建一批文创产业集聚平台,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以宣城宣纸、绩溪胡开文墨业等优势产业为依托,引导企业整合创意设计环节,设立创意设计基地。鼓励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址、老旧和闲置工业厂房向文创产业转型发展。以市内外高校创意人才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开展文化创意商品开发工作。加强“文房四宝”文化、非遗与旅游商品的融合力度。培育一批在同行业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品牌产品,重点培育宣笔、宣纸、宣砚、折扇、根雕、徽墨业、徽雕业等工艺品牌。面向长三角地区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展示营销活动,不断提升宣城市文化创意商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挖掘我市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优势,致力打造中国领先的集外景拍摄、旅游观光、文化消费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积极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影视后期制作、影视文化旅游、道具制作、影视拍摄配套服务业等行业。挖深做透宣城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以宣城“文房四宝”为突破口,创作产生宣笔、宣酒、宣木瓜等题材的优质动漫作品,注重宣城本土元素在动漫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延伸动漫产业链和价值链。招引支持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企业活动落户,积极开发文化衍生产品。(第十一调研组)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IE6.0,1600×90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胡开文徽墨:13391219793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葛毅明微信号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相关文章

11月蕞佳出游好去处推荐!无需攻略不用计划说走就走

11月蕞佳出游好去处推荐!无需攻略不用计划说走就走

  11月马上就要到啦,随着十一假期游客潮的散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正式迎来了旅游淡季。   在这个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季节,真的太太太适合出游了,无论是红色的枫叶、金黄的胡杨、黄色的银杏、泛黄的草原各种色彩简直迷醉你的双眼。   此时踏上旅程,不仅可以避开拥挤的人流,还能享受超低的物价,流转于秋冬交替的景致中。...

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外贸:淡出欧洲转向粗放

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外贸:淡出欧洲转向粗放

  嘉庆、道光时期,正值19世纪上半叶清代中期向后期(即近代)过渡阶段,也是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约半个世纪。以往学界一般认为,乾隆朝以后中国陶瓷对外贸易趋于衰落,但随着近几十年来水下沉船实物资料的相继披露,对此时段中国陶瓷的对外贸易状况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试结合所发现此时段的部分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揭示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依然活跃的状况。...

2)徽州绩溪墨厂造《徽墨湖笔》超漆烟七八十年代

2)徽州绩溪墨厂造《徽墨湖笔》超漆烟七八十年代

  7788收藏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法律顾问单位:北京市华泰(福州)律师事务所   出版物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经营备案号:新出发闽备字第18001号福建省网络食品销售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备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15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经营批准证书编码:35A20...

2012年绩溪县安苗节暨茶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

2012年绩溪县安苗节暨茶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

  “体验徽文化,品味时雨茶”,6月15日上午,绩溪县上庄镇嘉宾云集,“2012年绩溪安苗节暨金山时雨茶文化旅游节”在这里隆重举行,绩溪县委书记张平宣布2012年绩溪安苗节暨“金山时雨”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县领导李国忠、高建斌、袁舜玲分别致辞。来自省内外的民俗专家、游客及当地群众近万人参加开幕式。   本届文化节主题是“走进胡适故里,体验徽州文化,驻足常昆盆地,品味金山...

2012年绩溪茶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

2012年绩溪茶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

  “体验徽文化,品味时雨茶”,6月15日上午,绩溪县上庄镇嘉宾云集,“2012年绩溪安苗节暨金山时雨茶文化旅游节”在这里隆重举行,绩溪县委书记张平宣布2012年绩溪安苗节暨“金山时雨”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县领导李国忠、高建斌、袁舜玲分别致辞。来自省内外的民俗专家、游客及当地群众近万人参加开幕式。   本届文化节主题是“走进胡适故里,体验徽州文化,驻足常昆盆地,品味金山...

2019年下半年就业见习补贴公示

2019年下半年就业见习补贴公示

  2019年下半年就业见习补贴工作已审核结束,共享受就业见习补贴34人,合计补贴金额17.24万元。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2020年3月24日至2020年4月1日)。公示期内若有异议,可通过电话(、)提出意见。   附:2019年下半年就业见习补贴发放名单   2019年7-12月就业见习补贴发放汇总表...

2021年12期《收藏》杂志精览

2021年12期《收藏》杂志精览

  在******书画上有一枚非常独特的收藏印——长脚印(“长”印)。由于该印曾见于宋代贾似道旧藏的作品,如赵佶的《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传董源的《夏山图》、艳******史的《花卉草虫图》等,所以历代书画鉴藏家都将长脚印归于贾似道名下。但是,笔者发现明代仇英的《桃村草堂图》、唐寅《事茗图》上也钤有类似的长脚印章,这显然不可能是贾似道钤盖的印章,那这二方印章是谁的呢?   2021...

2021年上半年安徽法院受理各类案件80多万件

2021年上半年安徽法院受理各类案件80多万件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7月9日下午,安徽省高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1年上半年执法办案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受理各类案件807590件,其中新收案件786642件,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36.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审结执结623531件,居全国第7位,结案率77.21%,居全国第4位。   与往年相比,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