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我中华瑰宝当选文房四宝徽墨排第几?
笔、墨、纸、砚是中国文房四宝,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的“徽墨”更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至爱,有着“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但受到现代书写方式和工具等冲击,墨,或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或被现代墨汁所替代。而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德胜,遵循“古法制墨”,于方寸墨面之上呈现书法与绘画,在传承平雕、浮雕、半圆雕乃至立体雕刻的技艺之上,做出千姿百态、品种繁多的徽墨,打破了传统徽墨的格局。在采访中,记者听他津津乐道制墨的每一道工序、感受到他讲述“有佳墨写字方能入木三分”时之得意,也一同品味他“一锭徽墨晒半载”、“一方墨雕刻一年”的坚守与传承之精神。历史上,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项德胜向记者介绍,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其中,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歙州(徽州六县之一),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历代徽墨的品种也开始繁多起来,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等,高级徽墨的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名贵材料。项德胜介绍说,“用油烟、松烟手工制成的徽墨耐腐蚀、抗氧化,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舔笔不胶,古代字画能传承几百上千年,与所用好墨息息相关。徽墨配方中加入冰片、麝香等十几种名贵中药,能稍微消解胶味,但其真正的作用是防腐、防蛀。此外,麝香能起到穿透作用,过去文人在牌匾上题诗写字,入木三分,是麝香把墨带进木当中。对于优秀艺术作品的传承、******,徽墨一直做着自己的贡献。”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黑润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馨香浓郁。在传承的过程中,墨锭被制成各种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中,以供欣赏收藏。
徽墨制作工艺有炼制松烟、清洗和胶、搅拌杵捣、捶打成型、修边晾干、洗水、填金、包装等工序,工艺复杂独特。炼制松烟的烟窑就山势斜卧于山坡,烟煤附于窑壁,冷却后扫下,现代用点烟机炼烟;入料之前,烟煤需先漂洗,筛清除杂质;所有的制墨原料和胶以后,要竭力搅拌均匀,然后杵捣;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式样称准重量分成小馃,在恒温板上搓成墨;挤压后的墨待冷却定型才能脱模;之后墨经修边后送入晾墨场翻晾。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头部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汪爱军潜心研究,虚心求教,认真分析历代点烟技术,挖掘传统技艺。墨印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墨品的优劣和精美程度,雕模刻印也是保护传统徽墨制作技艺的重要一环,汪爱军深知此“绝技”的重要,不仅注意收集古旧墨模,还研究他们的雕刻技法,结合时代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了龙川墨、绩溪八景等珍贵墨模,既记录了历史又弘扬了徽文化,为徽墨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915年,徽墨作品“地球墨”“南极生辉墨”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就此闻名世界。在传承的过程中,墨锭被制成各种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中,以供欣赏收藏。徽墨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如果用徽墨、宣纸、皖香毛笔三者凑齐,然后临摹一副《兰亭集序》,我想必是美事一桩。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