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民俗文化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
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代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手龙舞》为十一二岁男女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道具…
秦汉前,绩溪县伏岭镇百姓为“镇山驱虎”而兴起舞徊,以其祈求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宁。历经漫长的年代后,相沿成俗。南宋后,伏岭村人口繁衍,村庄人口兴旺,人们更重视舞徊活动,还造了一个“徊”字予以定名。同时由…
“火狮”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明代,稍后于岭北布狮舞。传说当时岭北狮舞大多在白天表演,或在徽戏上演前作热场表演。但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中秋节夜,“火狮”队便随…
民歌和民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绩溪的民歌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绩溪是一个悠久的县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绩溪历来重文崇…
徽派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是徽州新安美术的一个分支,广泛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画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构成了徽派建筑美学的独特一绝,成为徽州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所在区域…
绩溪县自古产茶,茶园分布广泛,1850年,创于上海的汪裕泰号将产自上庄镇上金山的茶,于1868年定名为金山时雨,该茶因品质上乘,随即畅销美国旧金山、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绿茶“金山时…
挞粿(音译方言:taguo),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绩溪县蕞古老、蕞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则统称“挞粿”。如是农人上山下田劳作所带的方便吃食则称…
清代中期,伏岭成年男子旅外经商务工人员已超过半数,多从事面馆业,正、二月是面馆业淡季,一年一度回乡探亲,照看在家“留守儿童”,见假日闲散在乡小孩到支祠学戏、演戏是好事,他们支持组织“童子班”,请人教戏…
舞草龙的习俗在绩溪县广为流传,尤以扬溪镇大石门村蕞为特色,历史传承已数百载。相传500年前,当地连年受灾,乡民收成大减,村南和尚山频频发火,达数年之久,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大石门村周姓十三代高祖雄杰择机…
“花车转阁”也称“秋千”。这一民间艺术为江南一绝。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花车转阁”这一民间艺术在绩溪湖村、长安镇坦头村、庄团村、庄镇瑞川村广为流转,并成为迎神赛会和节庆盛会的传统游艺项目,每年正月十五…
髹漆技艺起源于上古,明、清时代其技艺体系已趋于完备,制作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古徽州地区的髹漆制品尤为突出。古代唯一的一部髹漆专著《髹漆录》便产生于徽州,它由新安人髹漆大师黄大成所著;书中《阳识》和《堆起…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今天,我们漫步在绩溪县山村之中,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庙宇、古桥梁、古墓等建筑上无不镶嵌着精美的三雕珍品,蕞常见的有漏窗、梁枋、斗拱、雀替…
位于伏岭镇中心地带的石川村,人口二千多人,为伏岭镇的大村落。村中张姓家族和洪姓家族相融而居,每年春节,三十岁值年的青壮年牵头组织举办以纪念唐朝抗击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死守睢阳而亡的大英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仅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起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离别亲人,策马奔赴蒙…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