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遗徽墨制作:寻找更多非遗接班人
【解说】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记者19日走进徽墨技艺大师项德胜的工作间,探访徽墨的制作和传承。
【解说】项德胜16岁时,师从父亲项观树进了制墨厂,从此与徽墨结缘。虽然生在徽墨世家,但当时项德胜对做墨几乎一窍不通。 “零基础”的他被分到锤墨车间。锤墨是制墨中蕞基础、也蕞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道工序。
【解说】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之下,项德胜每天抡着七八斤重的锤子对着墨饼敲来砸去,手起泡了,第二天肿得连东西都抓不起来。十个手指缝里都沾满了墨屑,再怎么打肥皂,手都是黑的。
其实徽墨的大工序有十几道,但是每一道大工序里面小工序有十几道,总共就是说一个徽墨从头开始就是要经过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徽墨。
【解说】为了学好制墨工艺,项德胜只好偷偷学习。他到制墨车间转悠,琢磨如何雕墨,渐渐地,项德胜的墨模越做越好,制墨的手艺也越发娴熟。
【解说】时至今日,项德胜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徽墨,他认为只有坚持传统的做法,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发扬光大。
徽墨真正好的是油烟和松烟制作的徽墨,他拿来书法绘画是永远不褪色的,为什么我们中国字画几百年上千年,能把字画保存至今,那得于好的徽墨和宣纸。
【解说】项德胜坚持徽墨的手工传承,也一直在寻找接班人。为了制作出新式墨模,他拉上学美术的儿子一起传承徽墨的制作技艺,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来。
年轻人见到这种又黑又脏手都不容易,洗的干净,你工资再高好多人不愿意学。另外比如说墨模雕刻看到是要干净一些,可是这些需要绘画书法等等这方面的一些专业人才也比较难招。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作为“徽州所产之墨”的统称,起始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而此前则誉为“新安香墨”。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
项胜利1969年出生于安徽歙县,父亲曾是当地胡开文墨厂的制墨艺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改进,项胜利“聚墨堂”出品的徽墨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选材配方,都在祖传技艺基础上有了创新。
记者从黄山市政府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出台《关于促进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徽墨、歙砚等优势品类和品种列入发展支持目录,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向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探访非遗徽墨制作:寻找更多非遗接班人,【解说】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解说】时至今日,项德胜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徽墨,他认为只有坚持传统的做法,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