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飘香美名扬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年,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头部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徽州古巷游走,你或许能在不经意间邂逅一代墨界传奇。沿着徽州古城南门步行200余米,就到了一个专门制墨的工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现在,工厂内还有百十号工人,每天与一块块黢黑的墨泥打交道。
胡开文(1742~1808),绩溪上庄人,休宁西街墨工汪启茂女婿。胡开文娶汪女为妻后,跟岳父学习制墨之技,所开店铺遍及安庆、扬州、上海、南京、汉口、长沙、九江等地,辐射大江南北。作为成功的徽商,胡开文为大范围宣传推广徽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素有“一两黄金一两墨”之称的徽墨,其原料只是将瓷碗倒扣在草灯上,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烟灰而已。但是这烟灰制成的徽墨香味浓郁,质坚如玉,色泽黑润,落笔如漆,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这源于它苛刻的制作工序。
头部步是练烟。这需要工人连续工作数月。首先选择五年以上树龄的桐梓树,采下桐籽,榨取里面清澈的桐籽油,接着放入灯芯点燃,再用瓷碗倒扣在上面,火焰在倒扣的碗中形成低氧环境,桐籽油经过不完全燃烧,变成烟灰附着在碗壁上,等冷却后,再将碗中的烟灰刮下。这种全部手工得来的烟灰杂质少、质量高,但是产出率却极低。忙碌一天下来,蕞多产出250克重的烟灰。为了筛选出蕞精细的部分,工人会将它们倒进池子里,让泥沙等杂质沉入水底,细腻轻盈的烟灰漂浮起来,接下来把洗过的烟灰放在库房中阴干两年,待湿气和火气完全褪去。
阴干的同时,需要制作徽墨的黏合剂。工匠们把透明无味的牛皮胶和牛骨胶按照固定比例混合起来,胶的比例会影响墨的性能,这需要制胶师傅们的经验。在调配好的胶中加入滚烫的开水,接着连盆放进开水里隔水加热,从而让熬胶的温度保持在100摄氏度左右。胶熔化后用棍子不断地搅拌,直到胶质像糖浆一样黏而不断的时候,就熬制好了。接下来将天然麝香、珍珠粉等十几种名贵药材熬制成汤药,和胶进行混合,这一步是为了防止墨腐坏或虫蛀。把熬好的胶按固定比例倒进烟灰里,人工进行初步混合,接着送入机械车间,经过反复碾压,做成饼状运送到制墨车间。在这里,工匠会用4千克重的铁锤手工捶打墨泥上万次,这是徽墨制作过程中蕞耗费体力的一道工序。捶打好的墨泥,会被分成小块,搓成条状后放进模具里。制墨所用的模具,都是事先设计好的,里面雕刻了精美的图案。按压下去之后,图案会被印在墨泥上。脱模后的模胚需要打磨和修剪,接着放在架子上晾干。随着内部的水分蒸发,墨块周围的质量会变轻而两端翘起,所以工人们需要不断对其翻转。这些墨需要晾上几个月,大块的墨则需要晾一年左右。正是这种缓慢自然的晾干过程,保证了徽墨的品质经久不衰。
制作过程中,漫长的等待是磨人的,似乎追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今,各式各样的书画墨汁陆续被研发出来,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似乎变得可有可无。这些制作繁杂、精致美丽的徽墨,带给现代人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记忆。
作者单位:安徽歙县县局(营销部)
广告刊例订报热线版权声明《东方烟草报》简介东方烟草网简介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