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的历史起源
徽墨,即徽州墨(以安徽省徽州的绩溪、旌德、歙县三地为徽 墨制造中心)。徽墨是中国汉族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 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下面给大家介绍徽 墨的历史起源。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 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 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 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安徽省的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 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 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 与抢救。 徽墨起源与鼎盛
墨与笔砚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作为一 种消耗品,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 作为书写材料。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 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 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
使用价值,还是审美观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 被渐渐淘汰。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 烟。蕞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 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徽墨,作为“徽州所产之墨”的统称,起始于北宋宣和年间 (1119—1125 年),而此前则誉为“新安香墨”。徽州制墨历史,不 晚于唐朝末年,名声鹤起,则在南唐后主李煜执政之时。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 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 父子奚超、奚廷一家由河北易水南迁至徽州,为黄山白岳之奇和 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 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 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 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 的奖励。
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奚廷成为 古今墨家的宗师,新安(徽州)之墨名声倍增。这样又招未了易水 另一位名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 将徽墨由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了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新时期。全 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 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头部个鼎盛期。
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 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 应用。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 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 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 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 是我国目前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 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 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 需保护与抢救。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