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的作用(徽墨是什么)
徽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线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廷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被人们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的徽墨,产于皖南屯溪、歙县、绩溪、旌德等地,这些地方古属徽州府管辖,故称徽墨。徽墨色泽黑润,舐纸不胶,入纸不润,香味浓郁,宜书宜画。书画家公认徽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徽墨在我省创产于晚唐时期,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徽墨书写或绘画,墨色至今似漆有光,经久不变,故人们称赞徽墨为“千秋光”,驰名中外。这是我国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徽墨有漆烟、油烟、全烟、松烟、净烟、咸胶、加香等品种,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几十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墨色能分出浓淡层次、似漆有光、研磨无声,落纸渗透性强,能防止虫蛀。由著名的书画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将名人书画雕在墨模上,制成的徽墨既是实用的,又是欣赏品,品位更高,成为特种工艺品。同时,按照造型制作出金蝉、金龟等形状的工艺品,经过描金着色,这种工艺徽墨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品、纪念品,畅销国内外。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产于晚唐时期。明代,徽墨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清代康熙年间,徽州形成了胡开文、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四大家墨庄。以后曹素功外迁上海,其余墨庄有的衰败停业,而胡开文墨庄却兴旺发达,以质地优良,物美价廉占领了徽墨市场,在徽墨行业独占鳌头。胡开文生产的“苍佩室”徽墨被清王朝选为“贡品”,年年向朝廷进贡,从此徽墨声誉更高。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墨块一般选择徽墨比较好,日本韩国进口的也不错,根据自己经济实际情况而定。选好的商家才能保证质量。
砚台有好有坏,好点的端砚、歙砚、洮河台澄泥砚等砚台也有好坏之分。
研墨要用清水,切不可其他水,那样日久会导致砚台有其他气味。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墨在我国已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相传西周刑夷始制墨,秦以前多用天然石墨,秦以后出现人工造墨。汉墨重点产地在陜西汉阳,古称「隃縻」。到了唐代,块墨不仅闻名於中国,而且当时的徽墨已经闻名於世界。历代制墨名家辈出,如魏之韦诞、南唐之李廷珪、北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胡开文等,尤其制墨名家李廷珪的墨,颇为时人喜用珍藏,更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美名。
(一)制墨的主要原料为炭墨烟、动物胶、防腐添加剂。
为有机之碳氢化合物於不完全燃烧下,集烟而成,由於燃烧的原料不同,可概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工业炭黑等四种。松烟乃以松枝燃烧而成,取烟方式原采「立窑」,后改采「卧窑」,以清烟为上,一般松烟墨之墨色深重,较缺乏光泽。油烟制墨始於南唐,至宋才流行於世,古人曾采菜油、豆油、猪油、皂青油、麻油、桐油烟造墨,其中以桐油炼烟为墨,写成的墨色黑润而光亮,经久不褪。漆烟则於宋代有以古松蘸漆渣炼烟者,明代程君房的漆烟墨质地蕞佳,是燃烧桐油和一定数量的漆而成的,其字迹特别有光泽,颇得人们喜用。工业炭黑为矿物油或工业烟经燃烧提炼而成,品质较差。
动物胶为一种蛋白质,由骨胶原经水解而成,种类以骨胶、皮胶为多,大底加工方式为经取料、水洗、石灰浸、去除非胶蛋白质、酸洗、水煮、过滤而成。历代曾用鹿角胶、鱼鳔胶、牛皮胶等,其作用使炭墨的微粒粘固在一起,便於制成块状,使书写的字迹牢固。
其作用为防止动物胶生霉、改善气味、色泽或黏度,历代名家所用防腐添加剂亦多有差异,种类统计近千余种,常用於防腐及改善气味的有龙脑、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零陵香等,改善色泽以增光助色的有朱砂、雌黄、珍珠粉、金箔、银箔、硫酸铜、银朱、秦皮、地榆、紫草、茜草、黄芦、黑豆、五倍子、胡桃、牡丹皮、薰草豆、石榴皮等,改善黏度使墨坚而不裂则有於不同制成分别添加梣皮、蛋白、生漆、紫矿、木贼草、当归、皂角水、巴豆汁等,甚或有另添加各式药物如熊胆、犀角粉、藤黄、丹参、黄莲、乌头、大梅片之类。
可依序细分为1.浸油2.烟碗3.烧烟4.筛烟5.和胶6.用药7.搜烟8.蒸剂9.杵捣10.秤剂11.鎚鍊12.丸扞13.样制14.入灰15.出灰16.印脱17.修墨18.阴乾19.描字著彩20.包装等。烟以细而轻者为佳,而且愈陈愈好,且需经漂洗及筛选。和胶及杵捣则为制墨的重要工序,胶的比例往往视工法、添加物及环境气候的不同有所差异,胶以勿过重或过轻为宜,胶多则利於成型及发彩,胶过重又会滞笔,古有所谓「轻胶十万杵」的说法,用胶偏轻时,杵捣的工夫则更为繁复。
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烟、胶料、添加剂和溶液等,一般经由机械的加工而成。炭烟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矿植物及动物原料经燃烧或热分解而成。胶则除动物胶外,多采植物胶()或各种合成胶如压克力胶、聚醇树脂等。添加剂则有各式稳定剂、渗透剂、湿润剂、防腐剂、芳香剂等等。
比较之下墨汁的使用便利性较墨锭为佳,但因大量使用各式各样合成材料,以防止其变质沉淀及腐败,其是否会对人类及纸质文物造成不利的影响,将是有待进一步加以评估及探讨的问题。反观中国墨锭的特质在於色黑有光泽,墨质稳定,且墨色耐久不变,在遗存的千年古文书及绘画中仍可见神采如新,远非其他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罗马的墨所可比拟。中国墨的品质特殊,曾为其他国家争相仿制而不可得,十七世纪时法国传教士拉康特(Louis Le Comte)曾说:「中国墨品质极佳,法人一再仿造而不得。」杜哈德(du Halde)於西元1735 年亦称欧洲人企图仿制中国墨而未能成功。 故中国的墨为历代重要的发明,不但用来书写作画、印刷拓碑、饰染宫殿、妇女画眉,又可作治血症与目疾的药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变色、不褪色,不论六朝唐人写经,或五代初印本,经过千年或是一千五六百年,还是漆黑发光。其主要因素为碳的在常温下很稳定,加以传统合胶加工的程序已累积出许多方法,所以经书写而成的字迹,能耐热、耐水、耐光、不易褪色,适於长期保存。
参考文献:不知道能否帮助您……但希望您会喜欢,祝您成功!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蕞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蕞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