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流香:古老徽墨的传承和发展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得名。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由于原料名贵,工艺精细、品质优良,徽墨皆为历代贡品。徽墨色泽黑润,入纸不晕,历久不褪色、馨香浓郁、防腐防蛀、造型美观、装潢典雅,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故徽墨不仅是书画家必备佳品,历代文人和收藏家亦视之为至宝。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盛于两宋、明、清。明代徽州“四大墨谱”,绘刻俱精。徽墨制作十分讲究,传统的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现代的制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
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周美洪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2009年,汪爱军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 2008年,歙县依托老胡开文公司,成立了黄山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习所”,为古老徽墨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徽墨的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由能工巧匠以刀代笔,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明、清时期墨模艺术达到巅峰。
晾墨房中成排的墨块被放置在透气性很好的木架上,对温度、湿度均有要求,墨块晾晒以春季蕞佳,长达几个月时间。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