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开文相关信息 > 正文内容

徽墨与绩溪 - 豆丁网

admin7个月前 (09-23)胡开文相关信息11

  徽墨与绩溪徽墨,文房四宝之一,系安徽省原徽州府所产墨的统称。徽州府原属县有歙 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绩溪今属宣城市,婺源属江西省,余四县 皆属黄山市。 徽墨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这可以从祁门县1978 年从唐墓中出土的“文 府”墨得到佐证。该墨墨面有“文府”二字,长8.3cm、宽2.7cm、厚1cm,今珍 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末。唐朝末年,河北易水墨工奚超,因战 乱而至歙州(徽州在宋宣和三年以前的称谓),见歙地多黄山松且质优,故留此 重操旧业。其子廷珪 更是有心,见当地穆姓墨工所制之墨别具特色,便虚心求 教、潜心揣摩,使制墨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而被酷爱文房四宝的南唐后主李煜 封为墨务官,赐以国姓,成为千古美谈。因此奚廷珪又称为李廷珪。 李廷珪所制的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据记载,北宋书法家、文字学 家徐铉,幼时曾得一锭李墨,与其弟徐锴共同研墨写字,“日写五千”,也整整 用了十年才用完。更有趣的是,磨过的墨,其边还有刃,兄弟俩还常用它来裁纸。 可见李墨除了配料精良,在制作时是尤重捶打,故其墨耐磨耐用,能裁纸。 南唐时名家还有朱逢,他是歙县人。李墨虽被南唐后主李煜所赏识,但同属 中子”“麝香月”,名其作坊为“化松堂”。可见朱墨也不亚于李墨。自李廷珪被李煜封官赐姓后,徽州的墨工更重制墨工艺,因而历代都出了一 批批著名的墨工。在宋朝,蕞著名的要数潘谷。传说潘谷所制的墨香彻肌骨,“磨 研至尽而香不衰”,被文人誉为“墨中神品”而深受苏东坡、黄山谷的推崇。潘 谷生前也十分推崇李白,据说他也是酒后失足落水而死的,因此,苏东坡称他为 墨仙,并有“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悼亡诗相传至今。 宋室南迁后,徽州的制墨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达官显贵、名门旺 族聚集江南后,首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人墨客南下后,又促成了文化教育的 发展,每年临安的科举考试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这时的徽州制墨业已步入 一个“家传户习”的繁荣普及阶段,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 斤”,而要满足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的用墨则要逾万。到了宣和三年(1121)改 歙州为徽州时,徽墨之名便风靡宋都临安,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元代,因“南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歧视、更受到科举的制约,因而徽墨业 处于一个低谷,制墨名家也少于前朝。 明代则是徽墨业恢复和发展的黄金时代。明代以南京为陪都,徽州又属京畿, 经济、文化教育得以发展,尤其是科举考试走向鼎盛后,使徽墨业的生产不仅得 以恢复,而且得到迅速的发展,制墨名坊多达一百余家,产品除供应国内,还远 销日本、东南亚。更可喜的是,徽墨已从单纯的文房用品、书写材料,进入了“实 用兼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行列,增强了徽墨的生命力。 徽墨发展到明代,其配方、制作工艺,大多已定制、已公开,商家的竞争主 要集中在精工制作和墨面的创意、设计以及产品的装璜创新上。各种档次、规格 的墨品不断涌现,诸多历史话题、名家典故不断化为墨面的雕刻内容,用楠木、 红木等各种珍贵的木料制作的木匣也开始走向市场,各种制墨的专著也开始出 现。这样,到了正(德)嘉(靖)间,徽墨便形成了歙、休、婺三大派。 歙(县)派,因地处徽州府府治所在地,历朝贡墨、达官显贵用墨几乎为其 包揽,产品端庄儒雅,烟细胶清,重香料、重包装。休(宁)派的产品则雅俗共 赏,墨品华丽精致,多套墨(集饰墨),墨面重彩绘,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婺 (源)派则属于普及型,利用当地盛产松烟的优势,墨品大众化、价格低廉,深 受百姓与学子的欢迎。可见,“三大派”,各以自己的优势,分摊了墨业市场的 份额,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并垄断了全国的市场。 明代的徽墨大家当数歙县的程大约(约博),世称“墨妖”,既讲究墨的配 方,又注重墨印的雕刻以及墨品的装璜(匣子)。其弟程君芳(原名士芳)也制墨, 是万历年间的高手,有《程氏墨苑》行世。他制的墨,其墨印大多出自徽派著名 刻工黄璘、黄应泰之手,因而倍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程氏墨苑》也出自二黄 之手,曾被郑振铎誉为“此国宝也,人间恐无第二本”(见《劫中得书记》)。 程大约的徒弟方于鲁也是歙县人、制墨高手,曾与程君芳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刊 有《方氏墨谱》与之抗衡,还以自己的诗作,参与了这场竞争。 徽墨发展到清代,先后出现了“四大家”,即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 开文,他们都是徽墨业中的一代翘楚。 绩溪的制墨业,在清代以前不见于史册,详情难考。但入清后,却以汪近圣、 胡开文独占鳌头,在清四大家中绩溪独占其半,而胡开文墨业则遍及天下。 汪近圣本是曹素功的墨工。《(民国)歙县志》(1936 年刊本)说“绩(溪) 汪近圣自己设肆制墨是在雍正初年(1723)。徽墨名重天下,清初独推曹氏,歙县县令(赵本)又为何要召汪近圣之子汪惟高入京呢?乾隆朝进士、休宁人赵青 藜在乾隆壬申(1752)说得很清楚:“歙墨之见赏于枫宸者,曹氏特播其名,而 惟高躬践其实也”。这就是说,是汪近圣父子为曹氏赢得了制墨的声誉,为此, 他还要“书此为天下之循名核实者导先路焉”。同是《(乾隆)歙县志》(1771 年刊本)还说:“墨虽独工于歙,而点烟于婺源,捣制于绩溪人之手,歙唯监造 精研而已”。由是观之,绩溪人善制墨由来已久,汪近圣仅是清初突出的一位而 汪近圣善制墨是徽州六邑皆知的事,因此《乾隆绩溪县志》(1756年刊本) 说:汪近圣“号鉴古,尚田人。制墨精妙,六邑争购之„„”这样,歙县令便推 举其子惟高入京制墨。汪氏制墨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期间,只是不及后起的同邑 胡开文规模而已。汪氏制墨尤为可贵的是辑存了《鉴古斋墨薮》,这是一本彩色 套印的墨谱,刊布了汪氏墨品的精品,为此后众多的墨印刻家奉为圭臬而影响至 在汪近圣制墨的影响下,绩溪的业墨者与日俱增。从绩溪的尚田到上庄不过五十里,但绩溪的墨工大多集中于此一隅之地,这是因为旧时手工业工人传艺的 保守性所致,在这儿,便产生了一代代、一批批的制墨能工巧匠。他们之中,有 的专做墨模,有的专刻墨印,有的专事捣制,有的专事贩卖;有的家族是隅而为 之,有的则是世代相传。胡开文便是世代相传的典型。 胡开文墨业的开创者、奠基者是胡天注(1742-1808),名在丰,字柱臣, 世居绩溪上庄镇上庄村,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胡适是同宗,按“天德锡贞祥,洪恩 毓善良”的排行辈份,他比胡适长5 辈。开始,他在休宁汪启茂墨肆当推销员, 而后娶了汪启茂的女儿为妻,因此,原休宁县城胡开文的店堂里一直挂着“汪启 茂”的招牌。他业墨,先在屯溪租开“汪彩章墨店”,而后接替了汪启茂墨肆。 休宁店制墨,屯溪店只卖墨与采购原材料,这就保证了胡氏徽墨的质量。其次子 胡余德是蕞主要的助手。 胡余德(1762-1845)是胡开文墨业的开拓继承发展者,是胡氏墨业承上启 下的关键性业主。他自幼随父在屯溪、休宁两地协助创业。1782 替汪启茂墨室时,他受命主持休城海阳的店业,主持生产胡氏徽墨,这一年,他年仅20 岁。1808 年胡天注去世,1810 年绩溪县合邑编修县志,始录汪近圣业墨 的业绩,但未录胡开文墨业,可见胡氏墨业尚属平平。1824 人户部广东司主事兼办云南司事的胡培翬(1782-1849)倡导下,仿照休宁县的办法,捐募“宾兴盘费基金”,但地处休城的胡开文墨业并未认捐分文(今“宾 兴盘费基金记”碑文仍镶嵌在绩溪县城文昌殿的正墙右侧),可见其墨业尚未成 大器。1828 年胡培翬再次劝募兴建东山书院时,胡余德以一千两白银认捐,促 成了东山书院的创办,说明了此时的胡开文已事业有成,声名大显。故族谱中有 言:“吾族自三十世以前经商者颇少”,“逮道(光)咸(丰)年间,端斋(胡 胡余德业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其原因大致有四。其一、他狠抓了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他遵照其父的传统,只在休城店里制墨,不允许屯溪店制墨, 确保了墨品的质量;其二,他在黟县渔亭创办了正太烟房,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 与供应;其三,他在休城开了一爿“和兴枣栈”,在绩溪上庄开了“启茂典”、 “启茂茶号”,又在绩溪上塘开了一爿“和枣栈”,如此众多的商业业务与胡开 文墨业便形成犄角之势。可见他还是一位善于利用商业资本的行家、高手,这在 那个年代里,尤其是墨业界是极其罕见的;其四,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子侄辈业儒 从政,以确保他的墨业与商业。他有9 子,除老五、老八外,其余7 人中,有1 人是岁贡生,6 人是国学生,连同其弟其侄,一共有近20 人业儒,有的还直接 从政,这在歧视商人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可或缺的一招。正是在他的带领与影响下, 不仅有一批家人业墨,还有一批家人从政,从而维护了他们一代代工商业的利益, 于是,其墨经其子孙的努力而风靡于同(治)光(绪)朝,延续至民国间,并于 1915 年由其孙辈夺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将徽墨推向了世界。 在胡开文墨业的影响下,其同宗胡德新(1784-1862),胡德沂(1791-1861) 兄弟俩于嘉庆11 年(1806)在上庄办了一爿胡同文墨庄,这是胡姓唯一办在故 乡的墨庄。因市场的关系,于嘉庆14 年(1809)也迁到了休城。同治9 年(1870), 第二代的胡锡笏(1807-1882)又在屯溪中街另开了一爿胡同文,其子胡祥淦 (1875-1935),名彦邦,号云钟,不但善于经营,而且遇事沉着。当民国十八 年土匪朱老五(朱富润)火烧屯溪街时(1928),他临危不乱,指挥全店人员奋 力救火,终使胡同文免遭大难,成了屯溪劫后幸存的少数商店之一。经此大难, 屯溪墨肆就“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使胡同文迎来了鼎盛时期,独霸了屯溪的 胡开明则是上庄胡姓的另一支后裔胡锡辑于光绪11年(1885)开在浦口的 一爿墨店。传至第三代,因遭日机轰炸而毁于一旦,其后虽勉力将墨肆迁至南京, 但不久即病故而典于他人。 清代至民国年间,绩溪人在外埠开的墨店很多,如石家村的有石爱文(杭州), 天成制盒店。上庄胡姓子孙开的胡子卿墨店(休城)不仅制墨,还与杭州邵芝岩笔店合作经营邵氏毛笔,并能应顾客的需求随时在毛笔杆上刻字促销。 绩溪人除了业墨、制墨外,还有一批专制墨模、专刻墨印的墨工。其中,墨 印的刻制尤具工艺性。在诸多墨印刻工中,蕞值得称赞的是胡国宾(1848-1931)。 以刻墨印为生。为了刻墨印,他刻苦学习书画,在书艺、绘事上造诣很深。光绪初,他得知任伯年等一批知名书画家汇集沪上后,便辞去休城胡开文的工作到了 上海,并结识了任伯年、曹肖石、朱以诚等一批书画家,留下了与他们合作治墨 印的秘史,其中蕞典型的作品是《名花十二客》套墨。 绩溪人制墨、业墨,因市场的原因,在封建社会里尤不宜于在本地经营,因 此,其墨工、其业主,近则在歙、屯、休,远则在全国各通衢大邑。正是这一原 因,新中国成立前,绩溪无一家墨店、墨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户籍管理与工商业的利用改造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一些 流落外地制墨、业墨的人(据当时统计有50 多人)便陆续返回原籍;又因同样 的原因,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才真正开始了绩溪境内的徽墨业生产。由 制墨小组而合作社,由合作社而文化用品厂(兼制墨汁、墨水等文化用品)而徽 墨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开文墨业祖居地的一批徽墨业老墨工及其后裔便联 户创办了“上庄老胡开文墨厂”和众多个体作坊,迎来绩溪制墨业的又一个春 天。而今,县胡开文墨厂不仅生产徽墨远销国外,而且以自已的优质油烟供应全 国各地的厂家。现在为确保油烟生产的桐树林已开花结果,使绩溪的墨业重新走 上了从点烟到制墨的一条龙生产格局,并在一条龙生产的基础上,增添了桐树林、 松树林又实现了网上销售,可以预见,绩溪徽墨业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upload=jpg]eart/UploadFile/ea_5.jpg[/upload] 厘米、宽3.3厘米,长6.5 厘米、3.3 厘米。 墨二锭,分别为73.3、6.53.3 厘米。墨上有“郁文斋主人集古”。 郁文斋为胡开文墨坊之后。但也有人认为是曹文斋,设曹郁文墨店。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光 墨之一面为云纹,上有八方形状各异的印章。另一面隶书“八宝陈之”,构思颇为独特。另一方亦云纹,行书“龙文双脊”四字。二锭墨均落落大方,不落俗套,诚为文房雅玩。 治年年间制作的,都是微洲名匠胡开文、曹素功、曹郁文等所制。长7.8 厘米,宽 1.9 0.8厘米,重 15k-19k 之间.基本上是松烟墨.自 1899 年甲骨及甲骨文的发现,直至后来 的大规模发掘,在相继出土的甲骨骨片上有用红色和黑色颜料书写文字的痕迹,这是人类文 明史上有意识的用颜料书写内容、表达思想较早的实物证据,这可以说是我们先人在生活实 践中用“墨”的一个典型事例。上个世纪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汗简木牍,帛书等 墨迹实物。1972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出了几百枚竹简和有彩绘的 帛画。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风采依旧。湖北郭店楚墓竹简,湖北睡虎地秦简,山东临沂银 雀山汉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墨迹等文物的出土,更表明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墨的 大量的普及和使用,致使中国古代制墨工艺进入到一个变革与发展期。到魏晋时,松烟墨的 大量使用,与工艺的更加完善,标志着我国制墨业进入到成熟期,此时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 迹名品《兰亭序》已问世,书写用墨是否是“韦诞制墨法”所制之墨值得探讨。 研究书法,喜爱碑帖的朋友都知道,珍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唐太宗李世民於贞观二十 二年(公元648 年)在长安温汤(今西安临潼华清池)书写的《温泉铭》拓本,是现在所见 存世蕞早的碑帖拓本,《温泉铭》拓本上有墨书行书一行,内容为“永徽四年(653 月三十日围谷府国毅见”。此拓片是在清光绪年间敦煌道士王圆箓所发现,遗憾的是王道士当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他手中的这批东西的重要性,至使流失海外。此拓本的拓制时间比唐 李阳冰制“文化阁”臣铤御墨还早至少114 年的时间。唐朝制墨业的一大创举就是彩墨的出 现。《唐书韦述传》有内容记载其用黄墨校点自家藏书之事。唐朝墨的主要产地应该集中 在京畿地区或原材料盛产地。由上述两条件,扶风、延州、易水、潞州等地成为产墨集散地, 也就顺理成章了。 历史进入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影响制墨业发展的不单是地理位置与原材料的因素,在此时, 频繁的战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亦随之转移。徽州以其丰 富的资源、安定的环境,使得徽州制墨业迅速崛起,并影响中国制墨业长达一千多年。由于 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其原料配制、加工工艺、种类、品质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和完善。宋 朝时所产之墨,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墨中添加名贵中药品等香料者,一种是不添加名 贵香料者。代表人物分别为潘谷、张遇、王迪等人。在宋一朝还突破了原材料的制约,开始 用石油炼烟制墨。宋朝的制墨业的成就,实物参考已极少。在传世至今的相当数量的宋版图 书,及宋拓碑帖、拓片等实物中,能窥其所用之墨之斑点。进入元代,制墨业基本承袭着宋 代余风,并没有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制墨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制墨史上空前绝后的,无论是选材配料,制模工艺及图 案、款式等等方面。此时全国的制墨中心依然是徽州,明代前期制墨业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墨也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在利益的驱 动下,制墨家辈出,制墨业也进入到一个高峰,明代制墨业的代表人物,其中以罗小华、程 一步发展。制墨业发展到清代,其在明代制墨业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在仿古墨方 面还是集锦墨方面。清代的文人自制墨也达到一个高峰。此时墨计的出现亦为墨的使用者带 来极大的方便。 清代的制墨家有代表性的为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等,他们在清代制墨史上各领 风骚。喜爱古墨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他们,其他的有影响力的制墨名家,还有歙县的程正路、 程怡甫等,婺源多有詹姓制墨家,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詹云鹏、詹致和、詹彩臣、詹从先、查亨吉、王晋卿等。因歙县、休宁、婺源三县在清季时同属徽州府,又都是当时的产墨中心, 所产之墨又各有地域的独特风格,因此被相应的分为歙派、休宁派、婺源派。 制墨的名家亦多,墨的品种与样式更是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在此对众多的制墨名家和众多 的墨品当中,就选其有代表性的曹素功一家与其传世的墨品加以介绍,这样便于在有限的一 篇幅内,能够深得进去,能够说明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什么选择曹素功呢?因素有这样几个, 其一是曹素功在清代来讲是早期的在突出业绩的制墨家。其二,他是接手的明代制墨名家吴 叔大的墨肆“玄粟斋”。其三,其有官僚背景。其四,曹素功著有《曹氏墨林》一书,由实 践上升到了理论。 曹素功其人生在歙县岩寺镇,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15-1689),经 历明清两代。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清顺治十二年秀才(1655),在曹素功四十五岁时 成为贡生,身居官场。清康熙六年(1667),曹素功辞官,开始做制墨之营生。此时,接手 了吴叔大的“玄粟斋”并改“玄粟斋”为“艺粟斋”,此举当然与清朝严酷的文字狱有关。 此时的“艺素斋”与其他的墨肆一样,除生产贡墨之外,同时生产实用性强,品质好,传世 亦较多的应市之墨品。 曹氏生产的应市之墨,品种之多,造型亦繁杂,工艺精益求精。在 此略作介绍,以供爱墨者参阅。 其一,紫玉光为曹素功头部墨品,相传在清康熙皇帝一次南巡途中,曹素功把精心制作的佳 墨呈上,康熙皇帝用后极为赞赏,赐曹家之墨“紫玉光”三字,使得曹墨名声大噪。此品传 全套有十五个品种,各代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为圆形,其他是长方形。其七,千秋光,作桓圭、信圭、躬圭(长方形)、蒲璧、轂璧(椭圆形),即所谓“三圭二璧”。多 前面对曹氏所制之墨的品种和类别作了介绍,收藏和鉴赏曹氏制墨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曹氏家族的世系进行理顺,对照明晚期至清代各个时期进行研究,会大有裨益。 曹素功当然是曹氏制墨家族中首屈一指的始创者。他的活动年代是跨越明清两朝,从他成年 算起,是从明代崇祯至清代康熙。从他辞官制墨到其去世(1667-1689),此时所造墨应为初 代墨品,目前世面极为难得。第二代传人是曹孝光(字永锡)(1632-1695),从明崇祯年间 生活到清康熙年间。墨肆传至第三代,有影响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曹定远(字西侯),生 活时代是从清顺治晚期至清乾隆早期,另一位是曹霖远(字雨侯),它比曹定远岁数小九岁, 但比曹定远早去世十二年。第四代传人亦是两位,曹士悦(字階立)和曹士恂(字鹤亭), 生活时间是从清康熙中期至清乾隆年间。第五代传人有影响也是一位,即曹锦(字旦中) (1719-1781)。曹世家族前五代所造之墨世面亦不多见。至此,曹氏家族的制墨还是主要以 徽州歙县为主。曹氏制墨传至第六代,在三位传人中有两位把市场拓展到苏州等地。在苏州 开墨肆的两位是曹尧千和曹德酬,而曹引泉依然在歙县经营墨肆。第六代传人的活动时间是 在清乾隆早期至清嘉庆年间,而此时,也正是整个清代制墨业的一个转折点。从清代中后期 整个制墨业已逐渐开始出现不景气之征兆。各个制墨名家开始大量消减墨模,工艺水平、材 料配制亦不如往昔。这与整个清代社会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个人无力回天,当然曹家墨肆 也不例外。曹氏家族的制墨业传至第七代:曹毓东、曹在春,第八代曹云崖,第九代曹寿明 (字端友),第十代曹月舫(字乃桂),已到清朝末期。此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制墨所 用原料漆和桐油被大量掠夺出口。随之而来进口到中国的炭墨,使中国传统的制墨业受到极 大冲击。大的社会背景如此,也不能一概而论。各个时期也有精品墨出现,只不过量远不如 从前。曹氏制墨传至第十一代,时间已进入到中华民国。其中有影响的人物有四位,曹裕衡 任“鸳鸯七誌斋”制墨,非常精致,亦属墨之精品。制墨业发展到民国并没有停顿,新中国成立后,将迎来制墨业的新的辉煌。现在,我们无论 看到哪一朝哪一代的古墨、旧墨,都应精心保护,认真收藏。

胡开文徽墨:13391219793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葛毅明微信号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宣城绩溪:游华阳古城品古韵徽州

宣城绩溪:游华阳古城品古韵徽州

  您当前的位置:旅游信息资讯   这个秋天,何不来绩溪县华阳镇品味徽州独有的韵味?   作为徽文化发源地,华阳镇深深的蕴藏着徽文化之美,阡陌小巷中排列的灯笼,中正坊斑驳的马头墙,充分展示着历史长河中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   为弘扬古韵徽州,将徽州文化呈现给广大游客,华阳镇围绕古城旅游量身打造2023年华阳镇古城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将...

宣城绩溪:用好选派干部 谱好乡村振兴曲

宣城绩溪:用好选派干部 谱好乡村振兴曲

  为深入贯彻选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安徽省绩溪县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围绕选派干部职责任务,创新教学形式,“四学并重”做好选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帮助选派干部熟悉“三农”政策,掌握农村工作本领,全面提升驻村工作水平。   始终坚持把政治理论作为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选派干部政治过硬。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全覆盖开展选派干部集中轮训,脱贫...

宣城绩溪:看“地球墨”体验徽墨制作

宣城绩溪:看“地球墨”体验徽墨制作

  宣城绩溪:看“地球墨”,体验徽墨制作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款名为“地球墨”的徽墨,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在这场历史性的世界级盛会上,参赛国家多达31个,展品足有20多万件,这块徽墨何以脱颖而出,斩获博览会金奖,让世界为之赞叹?这块“地球墨”,直径仅12.2厘米,厚1.5厘米,然而在这局促的方寸之地上,匠人却雕出了整个世界。...

宣城绩溪:立足监督首责护航“一改两为”

宣城绩溪:立足监督首责护航“一改两为”

  央广网宣城4月1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通讯员滕腾)“立足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改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以下简称‘一改两为’)监督执纪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发展保驾护航。”近日,绩溪县结合实际印发《绩溪县贯彻落实省委实施意见》,并对“一改两为”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再强调,持续推进省委有关作风建设工作部署在基层落地见...

宣城绩溪:绽放非遗之花传承魅力文化

宣城绩溪:绽放非遗之花传承魅力文化

  宣城绩溪:绽放非遗之花 传承魅力文化   在绩溪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展示展演活动上,绩溪县非遗项目——岭北狮舞参加活动,并圆满完成表演任务。   岭北狮舞团队一般有10人,其中表演4人,演奏6人,演出时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和固定的锣鼓点,但形式上并不拘束,崇尚自由狂野,可以在广场上表演也可在农户家中演出,形...

宣城绩溪:编制完成“兰花草”型“一县一品”交旅融合规划

宣城绩溪:编制完成“兰花草”型“一县一品”交旅融合规划

  日前,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顺利完成了《绩溪县“兰花草”型交旅融合规划编制》,全面结合宣城市绩溪县交旅融合发展现状、市场潜力,提出了绩溪县交旅融合的发展目标、规划方案、重点任务和建设计划,统筹美丽公路与其他全域旅游要素的关系,可有效指导交旅融合发展建设,满足游人多样化需求,进一步释放“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活力。   绩溪县山清水秀,人文众多,文旅资源丰富,现有中国传统...

宣城绩溪:自驾爱好者的天堂!

宣城绩溪:自驾爱好者的天堂!

  您当前的位置 :宣城县区绩溪县   中安在线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绩萱 章蕾 编辑:李娜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黄山(皖南)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区”核心区域,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中国徽墨之乡、安徽省旅游强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绩溪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徽...

宣城绩溪:贯彻全会精神 开新局谋新篇

宣城绩溪:贯彻全会精神 开新局谋新篇

  近期以来,绩溪县检察院积极组织全体干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深学笃行、知行合一,推深做实党史学习教育,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贯穿检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促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学深学透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大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切实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