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_知网百科
宋宣和三年,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和其他匠人所制之墨便被称为“徽墨”。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声名更显著。从此,徽墨便和湖笔、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我国传统的烧松取烟的制墨法,历经千百年,经久不衰。然而到了宋代,由于松林年年被砍伐,已被严重破坏,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于是以取桐油、石油、麻油、脂油所燃之烟为原料的造墨法也日益盛行起来。当时黟州著名墨工张遇所创制了油烟墨,以烧油取其烟质,再配以麝香、冰片、... (本文共474字)阅读全文
徽墨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族工艺品,因生产于徽州而得名。徽州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传统人文环境,再加上其他地区制墨业的衰落,使得徽墨成为中国墨的代表。徽墨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云:“有徽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视之为至宝。本团队对徽墨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收藏价值、发展瓶颈以及传承人的坚守进行分析和阐述。一、徽墨的价值(一)经济价值.1徽墨的商品价值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徽墨是书写的必备工具,或被文人随身携带使用,或被置于家中书房中陈列,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徽墨自身的商品价值。一方面,基于传统的写字作画需求,徽墨得以拥有长期、稳定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精品徽墨常被视为高级工艺品,成为一种彰显品位和文化底蕴的高端礼品,被人们赠送和收藏。上述两种需求,决定了徽墨生产分为实用墨和礼品墨两条产线.徽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徽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 (本文共6页)阅读全文
1徽墨的形成与文化基因1.1徽墨的形成徽墨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在古徽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精湛的传统技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审美******的多重滋养下,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在中国墨林中独树一帜。1.1.1资源因素古徽州自古群山环绕而多古松,吸引早期以松烟为传统制墨蕞常用原料的墨业。唐朝时墨业已扩展至安徽南部山区的歙徽之地,后期安史之乱又促使了北方墨工大量南迁。李廷珪正是为避战乱而南迁,留居富庶安定且制墨资源丰富的歙县制墨,成为徽墨鼻祖。至北宋中期,徽州地区松树林几乎被砍伐殆尽,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得徽州陷入与北方产区相同的原料匮乏困境。李廷珪是松烟墨的集大成者,也开创了油烟墨的生产实践。随着油烟制墨法在宋朝的广泛应用,油烟墨业发展,缓解了徽墨业的原料危机,实现了徽州地域资源优势的可持续发展。1.1.2技术因素徽墨制作技术遵循“易水法”的基本准则,依托古徽州的原材料优势,进行创造性地继承,在明清时期独领风***。徽墨的制作流程自南唐到清中... (本文共3页)阅读全文
徽墨是以古徽州(今黄山)生产的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特种颜料。徽墨不仅是书画家们的文房之宝,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和描瓷等领域。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下称胡开文墨业),不仅将徽墨制作技艺进行了有效传承、保护,还通过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创造了徽墨年出口50吨、墨汁100吨的销售业绩,销量位居徽墨行业首位。胡开文墨业究竟是如何让这一传统技艺重焕新生?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绩溪县徽墨协会会长、胡开文墨业总经理汪爱军。$$古老技艺重焕风采$$“公司的迅速成长应该归功于对徽墨制作技艺采取的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汪爱军解释,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徽墨制作技艺,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措施,如收集、整理了散落民间的古旧墨模、墨谱以及制墨史料;为确... (本文共2页)阅读全文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