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发展进行时品质文化将来时——合肥工业大学物流管理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绩溪上庄镇学习徽墨制作流程
“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徽墨,乃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唐末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南唐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明代中期以后,在整个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业的中心。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墨产量激增。1915年,徽墨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一寸龙香一寸金,仙家传药不传心”,体现出了墨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墨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一。徽墨承载的是中国千年文化,具有丰富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徽墨不仅用来作画、写字,更是被众多的文人骚客争相用来收藏,其精致的样式从内到外无不透露出浓厚的东方气息。徽墨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香味浓郁,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徽墨真可谓是美誉传千年。
不仅如此,徽墨还有药效,能止血,能医疮,能内服。晋代葛洪的《肘后方》载有“姜墨丸”,治疗痢疾。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研浓墨点眼”治疗“飞丝入目红肿”。宋太祖儿子韩王曾将整箱的廷珪墨分赐给儿媳们研末冲酒当药,以备分娩之用,徽墨具有十分多的药效。
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传播宣传和快速量产的优势,不少非遗项目已经走到消亡的边缘,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需要传统的墨汁书写文字,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化学墨汁,墨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开始失去使用价值。徽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复杂的制作技艺闻名于世,但未来传承发展前景并不好。然而徽墨文化历史悠久,传承千年,不仅是一种用具,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悠久的文化发展历程,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传承价值。
从徽墨角度来谈:安徽作为“中国徽墨之乡”,徽墨产业受技术限制、原材料要求高、税收负担较重等要素制约,原材料紧缺、人才匮乏、生产方式落后、浪费大、成本高等问题使徽墨发展举步维艰,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总体数量较少。
徽墨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漆欲其净,烟欲其精,收欲其和,香欲其烈,涵而揉色泽之均,捶而坚肌理之细,范而有意态之工。”前前后后要经历十一道繁琐的工序,分别为炼烟、洗烟、熬胶、和胶、杵捣、制模、晾墨、锉边、洗水、描金、包装。其中生产模式问题蕞为凸显的环节便是炼烟,炼烟分为两类,一类为烧油烟,原料为桐油,另一类为烧松油,原料为来自徽州本地的黄山松。而两种炼烟的方式从原理上来说都是类似的,都是将原料进行燃烧,收集其产生的烟。但是在燃烧这些原料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并没有进行利用起来,燃烧产生的热能只是通过热量的形式释放到了空气中,同时燃烧产生的具有污染性的烟也排放到了空气中,并携带着所需的油烟,造成了浪费。要对这一过程进行优化,那就要对炼烟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行有效的利用,例如可以将燃烧过程中带有热量的气体通过一个过滤装置,将所需的烟进行有效的收集,再将剩余带有热量的气体通出作为热源。例如在养殖场,冬天常常所要面临的蕞大的问题就是防止动物冻伤,那么这些带有热量的气体在冬天就可以作为一个“空调”对动物进行供暖,防止冻伤,还减少了养殖户在冬天防冻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一举两得。或者可以对烧制的装置进行改良,可以用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水,一方面得到了热水,一方面水又加速了油烟的沉积。当然还有其余的优化方式,便是将产生的热气用来通入晾墨的车间,可以加速墨块的硬化,实现循环利用。
对于其余的制作过程同样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在洗烟过程,沉下的杂质,可以用作堆肥,产生肥料,来使松树更好的生长,同样是一种循环利用。在锉边过程刮下的碎屑,虽然相貌不佳,但同样可以用来研墨或者药用,所以如果将碎墨加以收集,重新包装,以较低的价格加以出售,又是一笔收入的来源。
对徽墨的制作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循环经济学思想进行有效的结合,加以实践,才能对徽墨制作售卖这一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道路,也才能为徽墨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更大的前进动力,以发挥其更大的文化价值。
文章系合肥工业大学物流管理系2022“赴绩溪探寻徽商精神中的经济学原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系列报道之一。供稿/ 高原;队长/ 林家祥 指导/孙超平。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