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2022年“我们的节日·端午”弘扬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手龙舞、皖南花鼓戏
在端午节期间,我局利用线上微信公关号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的活动,宣传展示各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体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全新保护理念。
宣城市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宣纸制作技艺,是安徽省唯一独立入选的项目。
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项目79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7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居全省头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绩溪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中国宣纸集团、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级非遗传承基地9家;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家。市级非遗项目171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1人。
手龙舞相传晋朝(418年),太子因避朝廷叛乱,逃难至现绩溪县宋家村。回宫后深感当地百姓的恩惠,常给村人赏赐贡品,百姓感念太子乃龙子龙孙,知恩图报,于是每年中秋节,村人便扎制小龙供于家中以纪念太子。部分小龙供小孩在村中的小巷、广场上舞耍,后演变为当地的风俗,流传至今。
手龙舞一般由13岁以下儿童表演,程式、动作、鼓乐曲牌、传统套路等齐备,充满神气与生机,蕴含浓厚的徽文化韵味。
2014年,手龙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皖南、苏南、浙北地区,其中以皖南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蕞为盛行。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该剧融合湖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民间的灯曲,随移民传入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合流而成。皖南花鼓戏经历了灯会歌舞、“打五件”、“地摊子”、“四季班”四个阶段,传承过程中吸收高腔、徽剧、京剧艺术的有益成分,经过百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粗邝、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民间剧种。
2008年,皖南花鼓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