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徽墨:“中国徽墨” - 京东
首页图书历史文物考古中国徽墨中国徽墨 商品评价中国徽墨
中国徽墨 《中国徽墨》的发明是华夏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中国徽墨源远流长,精彩纷呈。 中国徽墨 徽墨技艺独特,流派繁多,内涵丰富,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艺术的一朵奇葩。徽墨特点是:“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丰肌赋理,砥纸不胶,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衰。”徽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研究价值。 中国徽墨集知识性,鉴赏性、操作性于一体,是优秀的收藏读物。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这可从祁门县1978年从唐墓中出土的“文府”墨得到佐证。该墨在地下经历千余年而不败,足见其质地之佳。因墨面有“文府”二字,故人称“文府”墨。残墨长8.3厘米、宽2.7厘米、厚1厘米,今珍藏于安徽省黄山市博物馆。 [1] 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末。唐朝末年,奚超至歙州,见歙地多黄山松、且质优,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又好,故留此重操旧业。其子廷珪,更是有心,见当地穆姓墨工所制之墨颇具特色,便虚心求教、潜心揣摩。他们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被人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召奚廷珪为墨务官,赐给“国姓”,因此,奚廷珪又称李廷珪。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成为千古美谈。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头部品”,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因之,李廷珪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李廷珪所制的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据记载,北宋书法家、文字学家徐铉,幼时曾得一锭李墨,与其弟徐锴共同研磨习字,“日写五千”,也整整用了十年。更令人赞美的是,磨过的墨,其边有刃,兄弟俩还常用它来裁纸。可见,李墨除了配料精良,在制作时是尤重捶打砸实,故其墨耐磨耐用,能裁纸。又据《遁斋闲览》记载:“(大中)祥符中(1008-1016),治昭应宫,用廷珪墨为染饰,有贵族尝误遗一丸于池中。逾年临池饮,又坠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可见,李墨之质地确实有异于常墨。 南唐时名家还有朱逢,他是歙县人。李墨虽被南唐后主李煜所赏识,但同属南唐的宠臣、名宦韩熙载却垂爱于朱逢。他把朱逢请到书馆旁烧烟制墨,名其作坊为“化松堂”,名其墨为“云中子”、“麝香月”。可见朱墨也不亚于李墨。 李廷珪之弟廷宽,廷宽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及孙惟庆,也业墨,都是名墨工;惟庆还继续任过墨务官。自李廷珪被李煜封官赐姓后,徽州的墨工更重制墨技艺,因而历代都产生过一批批著名的墨工。 宋代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得到了统一。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又重新繁荣起来。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印刷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的制墨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达官显贵、名门旺族聚集江南,首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南下,又促成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每年临安的科举考试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这时的徽州地区,制墨业已步入“家传户习”的繁荣普及阶段,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斤”,而要满足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的用墨则要逾万。到了宣和三年(1121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