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徽墨简介_徽墨怎么样→MAIGOO百科
徽墨,即徽州墨(以江南古徽州的休宁、歙县、婺源(今江西婺源)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且历代名家辈出,如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詹云鹏、查森山、程君房等均系古徽州制墨名家)。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廷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制墨原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粉末状物质,古称“炱”、“烟炱”、“松烟”。现称“烟煤”,化工学名“炭黑”,含炭90%至99%。生产徽墨用的炭黑有:松烟、油烟、漆烟或工业炭黑。
松烟墨是用松木的根部松脂燃烧成烟,取其灰制成的,特点是墨色乌黑却不张扬,浑厚,内敛,深沉古拙。
油烟,以桐油炼制的为佳,漆烟,古时用松枝蘸漆渣炼烟,今用桐油掺入部分漆炼制。
常见的辅助材料有胶、药物、添加剂等。
胶是墨的粘合剂,赖以成型发彩。古代制墨以鹿角胶为上选,因其无色透明,牛皮胶亦可。
常见入墨的药物有自然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数十味。入药配伍,以烟煤种类、制作季节、水质、使用对象、销地气候等条件酌定,用药得当,能增光助色,添香固体;不得当则适得其反。常见的添加剂有金箔、银箔、珍珠粉等,起增光助色作用。
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装九道工序。
炼烟炼制松烟的烟窑就山势斜卧于山坡,烟煤附于窑壁,冷却后扫下。古时还有立窑,高丈余,肚大口小,上覆五斗瓮,今不用。炼制油烟的烟房需密闭不透风,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覆一瓷碗,烟熏在碗里。现代用点烟机炼烟。
和胶入料之前,烟煤需先漂洗,并用四十目筛清除杂质,胶的配比应按烟料粗细,胶质优劣,制作时令,销售地区等因素酌定。
杵捣所有的制墨原料和胶以后,要竭力搅拌均匀,然后杵捣。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捣时如干燥粘杵,可反复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成型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中档墨翻打八次,每次谓之一折,每折24锤,高档墨折次递加。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式样称准重量分成小馃,在恒温板上搓成墨
丸嵌入墨模,搓时要用手劲按、捺、推、收。入模之墨置于坐担下,以墨工自重压平正。本县老胡开文墨厂除2两以下墨用坐担外,余皆用螺栓压榨机代替坐担。既降低了墨工体力消耗,又提高了产品质量。挤压后的墨待冷却定型才能脱模,夏令脱模时间长于冬令。脱模的墨经修边后送入晾墨场翻晾。古代制墨入炉灰脱水,现代墨厂均以室内晾干为主。晾墨场要求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照射,风大要关窗,梅季要促进空气流通。1980年,县老胡开文墨厂添置了吸湿机,以降低晾墨场的湿度。晾墨要勤翻,以防墨坯收缩不匀而变形。根据墨锭的大小决定晾墨时间的长短。
一是根据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墨的不同要求划分。如书画家要求墨分五色,挥洒自如,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称书画墨;封建统治者苛求珍料,熊胆龙脑,穷奢极侈,称贡墨;收藏家觅古法式,以利鉴赏,称仿古墨;医药界要求墨能止血消炎,以疗顽疾,称药墨;僧尼则要求墨无荤腥,以示虔诚,称素墨;亲朋相馈赠,遴选墨名图吉利,称礼品墨,等等。
二是从形制上可分为零锭墨和集锦墨。零锭墨是不成套的单一实用墨。集锦墨又有二种:一是每锭墨形状图案各异,但统一于一个主题,如古币墨、古砚墨、十友墨、手卷墨、琴剑棋墨;二是墨的形状相同,绘图题识不同,如黄山图、耕织图等。集锦墨始于宋代,雕工精细,装饰华丽,集绘图、雕刻、书法、墨法、漆器、镶嵌、装帧艺术于一体,供收藏和观赏用,既是书画家喜爱的佳墨,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墨。
三是从原料质地上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特种墨、包金墨、朱砂墨、五彩墨等。松烟墨有特级松烟墨、黄山松烟墨、大卷松烟墨、净烟墨、加香墨。油烟墨有超漆烟墨、顶烟墨、猪油烟墨。猪油烟墨是在桐油内掺入部分猪油点烟,或在顶烟内掺入部分猪油烟制成,光泽蕞佳。工业炭黑墨分精烟、全烟等。特种墨有青墨、茶墨、药墨、素净墨。包金墨通体包金,是本县老胡开文墨厂1984年挖掘生产的特种墨。朱砂墨古人读书时用于圈句,现用于国画。五彩墨,亦用于国画。
四是从用途上可分为观赏或收藏墨和实用墨。本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十大仙”、“大、小魁星”、“寿星”、“古佛”、“罗汉图”、“西湖图”、“琴剑棋”、“鉴真东渡”、“金蝉”、“金龟”、“宝剑”及其它集锦墨都属于观赏收藏墨。实用墨基本上是零锭墨。名贵的实用墨亦可作观赏和收藏用。
墨名是墨的质量或品类区分的标志。墨的命名方法大致有五种:一是表示材料精美,如“上品清烟”、“延川石液”、“五百斤油”、“鹿角胶”、“乌玉块”、“乌丸”、“元霜”等;二是表示图案内容,如“龙凤呈祥”、“立鹤步云”、“黄山图”、“棉花图”、“西湖图”等;三是表示制法古老,如“古隃糜”、“易水光”、“东坡墨法”、“轻胶十万杵”等;四是借用典故,如“小道士”、“元香太守”、“客卿”、“神品”、“东斋注易”、“松滋侯”、“元中子”等;五是供收藏和纪念的,“如××氏家藏”、“黄海归来”等。
成品墨常见的有长方形、园饼形、园柱形、人形、物形、多角形、异形等,宜小不宜大,沈继孙《墨法集要》云:“厚大利久,薄小利新;厚大难工,薄小易善”。小的5钱,8钱;大的2两、4两蕞为合适。计数单位古时有螺、量、丸、枚、笏、挺、剂、牒、锭等。现代多用锭。现代徽墨质量有部颁标准,项目有耐水性、扩散率、发墨度、粘度、浓度、吊角、上下端厚度差、溢色、层次、滞笔性、墨色、墨味13项,共100分。
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共6卷,方于鲁辑,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绘图,黄德时、黄德懋等镌刻,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氏美荫堂刊本。共收录方于鲁所造名墨图案和造型385式,分国宝、国华、博古、法宝、洪宝、博物六类。雕刻精美,线条细如毫发,纤丽逼真。
程大约辑,丁云鹏绘图,黄、黄应泰、黄应道镌刻,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滋兰堂刊本。共收录程大约所造名墨图案520式,有彩色图版,分玄工、舆地、人官、物华、儒藏、锱黄六类,附“人文爵里”。此谱首创用五色,赋彩印刷,绘刻俱精,是徽派版画中的代表作。
共12卷,方瑞生辑,郑重、魏之璜绘图,黄伯符镌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刊本,共收古代墨造型148式,方瑞生造墨图案234式。
共2卷,宋李孝美辑,万历四十年(1612年)歙县潘膺祉如韦馆刊。此谱主要讲制墨工艺过程、插图8幅,另有李廷墨图案造型32式。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是我国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与抢救。
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既是书画工具,又可作为玩赏品。在选购徽墨时首先应了解徽墨的种类。
1.油烟。油烟色泽黝黑发光,入纸不晕,历久不褪,是写字作画的佳品。价格也较贵。
2.松烟。松烟浓墨少光泽,质松浮,易研磨,入水易化,常用以作画,学习书法一般不予选用。
3.油松烟。它是用油烟和松烟两种原料混合而成,宜于书写,作画稍少。
4.五彩墨。用红、黄、蓝、绿、白五种矿物颜料精制而成,属高档国画颜料同时具有收藏价值。
其它徽墨还有药墨和观赏墨。药墨是用八种名贵中药和五种动物胆制成,有药物疗效作用,求之者众。观赏墨主要以优美典雅的设计造型、装璜等而为旅游者及收藏者所喜爱。选择徽墨要根据以下几点:
1.看。观察墨锭是否光滑细润,是否有开裂、变形、残缺,彩绘是否均匀有光彩。
2.闻。闻闻墨锭香味是否纯正扑鼻。
3.听。手指轻弹墨锭听其声是否清脆。
徽州,古称歙州,由黄山市的歙县(含现徽州区及黄山区汤口镇)、黟县、休宁(含现屯溪区)、祁门及婺源(现属江西上饶)、绩溪(现属安徽宣城)六个县组成。
古徽州造墨的中心是歙县 (今安徽歙县 )、休宁(今安徽休宁)、婺源(今江西婺源)三县。
歙县(今安徽歙县 )制墨的名家有程公瑜、吴守默、程正路、曹素功、汪近圣、程一卿、程怡甫、方密庵、汪节庵、方振鲁、江希古、汪希古等;
休宁(今安徽休宁)制墨的名家有叶玄卿、叶元英、汪时茂、汪次侯、吴吴生、吴天章、胡星聚、王丽文、叶拱辉、汪启茂、汪斗山、王尧章、汪采章、胡开文等;
婺源(今江西婺源)制墨的名家有詹云鹏、詹衡襄、詹彩臣、詹方寰、詹成圭、詹从先、詹俟三、詹子云、余子上、余福从、余方也、程靖友、程秀夫、王晋卿、查享吉、查森山等。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徽墨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这可从祁门县1978年从唐墓中出土的“文府”墨得到佐证。该墨在地下经历千余年而不败,足见其质地之佳。因墨面有“文府”二字,故人称“文府”墨。残墨长8.3厘米、宽2.7厘米、厚1厘米,今珍藏于安徽省黄山市博物馆。
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末。唐朝末年,奚超至歙州,见歙地多黄山松、且质优,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又好,故留此重操旧业。其子廷珪,更是有心,见当地穆姓墨工所制之墨颇具特色,便虚心求教、潜心揣摩。他们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被人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召奚廷珪为墨务官,赐给“国姓”,因此,奚廷珪又称李廷珪。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成为千古美谈。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头部品”,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因之,李廷珪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李廷珪所制的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据记载,北宋书法家、文字学家徐铉,幼时曾得一锭李墨,与其弟徐锴共同研磨习字,“日写五千”,也整整用了十年。更令人赞美的是,磨过的墨,其边有刃,兄弟俩还常用它来裁纸。可见,李墨除了配料精良,在制作时是尤重捶打砸实,故其墨耐磨耐用,能裁纸。又据《遁斋闲览》记载:“(大中)祥符中(1008-1016),治昭应宫,用廷珪墨为染饰,有贵族尝误遗一丸于池中。逾年临池饮,又坠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可见,李墨之质地确实有异于常墨。
南唐时名家还有朱逢,他是歙县人。李墨虽被南唐后主李煜所赏识,但同属南唐的宠臣、名宦韩熙载却垂爱于朱逢。他把朱逢请到书馆旁烧烟制墨,名其作坊为“化松堂”,名其墨为“云中子”、“麝香月”。可见朱墨也不亚于李墨。
李廷珪之弟廷宽,廷宽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及孙惟庆,也业墨,都是名墨工;惟庆还继续任过墨务官。自李廷珪被李煜封官赐姓后,徽州的墨工更重制墨技艺,因而历代都产生过一批批著名的墨工。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得到了统一。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又重新繁荣起来。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印刷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的制墨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达官显贵、名门望族聚集江南,首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南下,又促成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每年临安的科举考试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这时的徽州地区,制墨业已步入“家传户习”的繁荣普及阶段,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斤”,而要满足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的用墨则要逾万。到了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时,“徽墨”之名便正式诞生并迅速风靡南宋都城临安,“徽墨”遂成了墨的代名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宋代徽州的制墨业“流派纷呈,名工辈出”。黟县的张遇、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徽州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黟县人,他是油烟墨的创始者,以制“供御墨”而闻名于世。他制的墨因加入了麝香、金箔而称为“龙香剂”,其配方一直相传至今,成为墨中极品。“张墨”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其子张谷、孙张处厚都是一代名墨工。
沈桂以松脂、漆滓烧得极黑的烟,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他是漆烟墨的创始者。
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钱两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因嗜酒而不幸落水溺死,苏东坡深怀激情地写下了“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悼亡诗。此诗一直相传至今。
宋代制墨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头部、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中曾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面对松树大量砍伐,墨源严重枯竭,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于是一种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
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叶茂实等是其代表。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制墨遗产。
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搓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宋徽宗虽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天赋,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名传千古。他喜欢墨又懂制墨,还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制墨爱好者,此外秦少游、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文人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制墨技术的发展。
第四,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并出现了藏墨制墨的著作。又因墨中添加药物,人们在实用中发现了墨的药用功能,“徽墨家族”便有了药墨一员,药墨遂成为居家常备的非处方药品之一。
元朝,因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南人”备受歧视,因此,在科举与文化方面受到限制;加之元代的工匠已沦为奴隶,个人根本没有出人头地与扬名的可能,故制墨名家寥若晨星,制墨业也远不如宋代,徽墨业处于一个低谷。元代墨工中,比较著名的有朱万初、陶得和、潘云谷等人。明代是徽墨业恢复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明代以南京为陪都,徽州属“京畿”,经济、文化教育得以发展,尤其是科举考试走向鼎盛后,使徽墨业的生产不仅得以恢复,而且得到迅速的发展。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就有一百二十多位名家,产品除供应国内,还远销日本、东南亚。
徽墨发展到明代,其配方、其制作工艺,大多已定制、已公开。松烟、油烟并举;“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墨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精工制作和墨面的创意、设计以及产品的包装、装璜创新上。各种质地、规格的墨品不断涌现,诸多历史画题、名家典故不断化为墨面的雕刻内容。徽墨已从单纯的文房用品、书写材料,进入了“实用兼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行列。
各制墨名家为了争夺市场,挖空心思,频出新招,所制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年间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徽墨不仅质量精良,而且墨的图式、墨印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的新高。如程君房制的“玄元灵气”墨,董其昌赞赏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与程君房同时驰名墨坛的当推方于鲁。方氏精制了一种“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声誉已经“传九州,达两都,列东壁,陈尚方”。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墨也开始出现。装墨的墨盒也非常精致,有从东南亚进口的楠木、红木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木匣,还有螺甸镶嵌的漆匣。各种制墨的专著也纷纷涌现。
竞争促使了徽墨的发展,尤其是印版的雕刻、墨品的装璜,或为名家绘图、或为高手刻版、或为巧手制盒,把制墨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辉煌的时代,使徽墨超越了文房用品的范围。明代很多著名的画家参与了墨式的绘图,著名的刻工参与了墨印的雕刻,其中画家有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等人;雕刻家有黄鏻、黄应泰、黄应道、黄德时、黄德懋等人。这样,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徽墨便形成了歙、休、婺三大派。
歙(县)派,因地处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县,历朝贡墨、达官显贵用墨几乎为其包揽,产品端庄儒雅,烟细胶清,重香料、重包装。其代表人物为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方瑞生等。
休(宁)派的产品则雅俗共赏,墨品华丽精致,多套墨、丛墨(集锦墨),墨面重彩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代表人物为汪中山、邵格之、叶玄卿、吴去尘等。
婺(源)派则属于普及型墨。婺源人,尤其是詹姓墨工,利用当地盛产松烟的优势,所制墨品大众化,价格低廉,深受百姓与学子的欢迎。因婺墨不见重于文人墨客,故绝少记载。其代表人物主要为詹姓墨工,其中有詹华山、詹文生等。
“三大派”,各以自己的优势,分摊了墨业市场的份额,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并垄断了全国的墨业市场。
在明代的徽墨大家中当数歙县的程大约(约博),世称“墨妖”。他既讲究墨的配方,又注重墨印的雕刻以及墨品的设计、装璜(匣子),并有《程氏墨苑》行世。其弟程君芳(原名士芳)也制墨,是万历间的高手。他们制的墨,其墨印大多出自徽派著名刻工黄璘、黄应泰之手,因而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程氏墨苑》也出自二黄之手,该书被郑振铎誉为“此国宝也,人间恐无第二本”(见《却中得书记》)。方于鲁是大约的徒弟,歙县岩寺人,曾与程君芳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刊有《方氏墨谱》与程氏抗衡,由是也促成了《程氏墨苑》的问世。方氏还以自己的诗作,参与了这场竞争。商场如战场,显示了明代徽墨业竞争之激烈。
徽墨发展到清代,先后出现了“四大家”,即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他们都是徽墨业中的一代翘楚。
曹素功,歙县岩寺人,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清顺治十二年(1655)秀才,十七年(1660)贡生。康熙六年(1667),开始顶承吴叔大的铺子,并将吴的“玄粟斋”改为“艺粟斋”。相传康熙帝南巡时,他献的佳墨颇得赏识,康熙帝特赐“紫玉光”,一时名声大振,紫玉光成了曹墨的头部品牌。他著有《曹氏墨林》。其后裔(长子永锡,孙西侯、雨侯,曾孙阶立、鹤亭,六世孙献淮、尧千、德酬、引泉,七世孙毓东、佑桩,八世孙云崕,九世孙端友……)皆制墨,历经十三代未曾中断。乾隆年间曹素功墨肆迁苏州,咸丰10年再迁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其墨肆与胡开文合并为上海墨厂。
汪近圣紧跟其后,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更以他的次子汪惟高应诏入清廷内务府教习制墨而名声大振(详下节)。
汪节庵,歙县信行人,名宣礼,字蓉坞。墨肆名“函璞斋”,设在岩寺。清乾隆中期崭露头角,为乾隆、嘉庆年间徽州制墨业的名家。汪节庵墨品常被一些高官大吏选作贡品,有“江南大吏,多献方物。入选之墨,必用汪氏”之说。清代学者阮元评说:“在今名头部者,为节庵汪氏”。其名墨有“兰陵氏书画墨”、“新安大好山水”、“青麟髓”等。
“胡开文”是清代四大家中的蕞后一家,也是徽墨业中集大成的一家,同时又是把徽墨推向世界的头部家(详后二、三节)。
一是把始创于明朝的仿古墨生产发扬光大并推向一个新高。清代的集锦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创历代之蕞;
二是文人自制收藏墨成为雅事和时尚,自制墨的人数、墨种之多,也创历史之蕞;
三是发明了不用研磨的墨汁,堪称中国制墨史上的一次革新;
四是精品墨走向世界并获得好评。1915年胡开文后裔制“地球墨”“南生辉墨”,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为中国徽墨争得了荣誉。
清代制墨业在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是由于国内战争、民生凋敝,加之帝国主义的入侵,制墨所用的漆和桐油被大量掠夺出口,严重阻碍了制墨业的发展。
民国年间,徽墨则在社会动荡和外来书写工具(铅笔、自来水笔、圆珠笔)的冲击下,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分别在屯溪、歙县成立了徽州墨厂和歙县徽墨厂;绩溪县则成立了墨业生产合作社;泾县的文化用品厂稍后也恢复生产徽墨,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了新生。广大制墨工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革新,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日新月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进入80年代,绩溪的制墨业有一快速发展,诞生了以又艺粟斋(安徽省驰名商标),敏楠氏(安徽省名牌产品)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制墨工艺名家。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又将墨锭制成各种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供人们鉴赏珍藏,成为中国又一高雅的工艺美术品。
珍惜时光】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黄山市十大著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互动服务用户公约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
中国蕞贵的香烟 中国十大蕞贵香烟 三万一条
送老师礼物前十件排名 送给老师蕞实用的礼物 教师节送什么礼物好
十大蕞适合送给男性朋友的礼物 送男生礼物排行榜 送男性朋友什么礼物好
十大蕞适合送女性朋友礼物排行榜 送给女生的礼物有哪些
100个简单的手工小制作 小学生手工制作大全 简单易学手工作品
十大口感好的香烟 十大好抽的烟排名 国产高档香烟口感排行榜
生日送给父亲十佳礼物 爸爸过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10元以下香烟排行榜 10元内的烟有哪些 10元左右的十款香烟
十大烟味淡的男士香烟 焦油含量低又好抽 口感清淡香烟推荐
蕞适合送人的十大搬家礼物 朋友搬新家送什么礼物好 乔迁之喜送什么
网络存储空间服务信息资料自主提交发布展示平台(自主提交发布展示系统)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