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安徽】黄山屯溪区:以文促旅两相宜 带火非遗体验游
“徽墨制作有12道工序,从点烟、压模、晾墨、打磨到描金等,过程十分繁复,一份成品出炉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故有一两黄金一两墨的说法。”4月21日,“皖美”安徽全媒体采访团到胡开文墨厂时,厂长程国胜正在给游客介绍徽墨的制作。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前来墨厂游玩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而程国胜也多了一项讲解的日常工作。
屯溪区文旅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该区通过旅游线路设计、搭建产研学平台等方法,将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尤其是产研学这块,让孩子从小形成徽墨记忆,对文化传承意义非凡。”
胡开文徽墨取“天开文运”中间二字,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胡天注创牌而来,至今薪火相传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来旅游的人多了,了解徽墨的人就会多了。”程国胜表示,由于徽墨制作的过程十分枯燥,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钻研。他希望结合当地旅游资源,让徽墨“后继有人”。
与徽墨讲究“慢工出细活”类似,徽州漆器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手艺的打磨,在漆艺大师甘而可看来,这项手艺是要倾尽毕生精力的。1999年,甘而可放弃经商,潜心研究濒临失传的徽州犀皮漆技艺,他想将这项起源于中国的技艺发扬光大。在参阅了大量的古代实物与文字资料后,他才找到犀皮漆的“蛛丝马迹”。通过不断的努力,古老的技艺蕞终在他手上得以再现并闪耀于世。如今,甘而可漆器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都有收藏或展出。
“过去不为人知的犀皮漆技艺,现在广为人传。很多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来学习。”甘而可自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还带出了一名省级传承人,带的学徒有十五人。他感慨,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浓厚,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了大好环境,正适合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并发扬至高水平的状态。
据悉,屯溪全区目前共有19处非遗传习基地,黎阳老街设立了非遗传习中心,引入甘而可、汪伟、宋新娥等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驻,建设成集徽文化传承体验、展示销售、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体验街区,以此达到弘扬非遗文化与发展旅游业态两不误、两促进的目的。(记者 章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