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墨华佗”——胡开文
在我国的制墨技艺中,徽墨无疑是令人称道的珍瑰。清代,徽墨制作有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徽商胡开文善做药墨,被誉为“药墨华佗”。
清代我国有四大制墨名家,绩溪汪近圣和胡开文就占了两家,尤以胡开文墨后来居上,成为文房四宝中徽墨的代表,是清代四大徽墨宾之一。
他先于休宁、屯溪两处开设“胡开文墨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老店外,先后在歙县、扬州、杭州、上海、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后代均延用此字号。
少年时的胡开文曾去徽州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因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被擢为推销员。
此后,他刻苦奋进,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含辛茹苦,为创业积蓄资金,终在乾隆三十年盘下了汪启茂墨店。为了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优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获得厚利。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的腐败,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名家、名品的声誉也随之冷落。
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呈一时之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尤其是他的“苍佩室”墨成了“抢”进皇室的贡品。
在徽墨如此萧瑟的局面之下,他重用墨模雕刻、设计人才,不惜耗费巨资,派专人去搜集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北海、中南海等的蓝图,在原本的基础上,邀请名家名匠重新绘制雕刻,终于制出了《御园图》墨六十四块。
而他的“生意经”,也与常人不同,经常派出他的九个儿子到各地销售墨锭,扩大影响,由于他非常注意制墨的质量,以“造型新颖,墨质精良”而压倒了诸家,这也是他兴盛的重要的一点。
要论清代徽州墨业的四大家,当为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其中胡开文善做药墨,被誉为“药墨华佗”。
他原名胡正,字天柱,本为一名墨工匠,为了重振墨业,胡天柱拜访了绩溪小九华山银屏古寺的老和尚了空,得到了配墨原料和工艺创新的启发。
在回家路上,借住山神孤庙过夜,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站在他面前说:“汪氏墨店归尔经营,天开文运,百事待兴”言毕飘然而去,南柯一梦。胡天柱牢记此梦,回去后便把“汪启茂”招牌改名为“胡开文”,此后,胡天柱也就叫胡开文了。
创业之初,徽州墨业高手如林,当务之急是以质取胜,争得市场一席之地,于是他便在用料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终制成八宝五胆药墨,真正让他成为了一代药墨宗师。
这墨用了八种珍贵药材,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药墨,对阳症有效果,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到了晚清时期,红顶商人胡雪岩开了家“胡庆馀堂”制药厂,得知家乡前辈胡开文的“八宝五胆药墨”疗效神奇,便极力推荐,使之成为朝廷贡品。
较有名且有据可查的案例就是——它治了乾隆母后孝圣太后的“红斑狼疮”以及慈禧太后西逃途中突发的背痈。
从此,“八宝五胆药墨”以其药方奇、疗效奇、剂型奇,被称为传统中医奇药,而胡开文也因为在中国中医药史上的贡献,被后人誉为“药墨华佗”。
胡开文制的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重经济效益,更重质量,在他与所有制墨者的努力发展下,徽墨成为了我国传统工艺之瑰宝,又是我国传统美术和传统医学又一珍品,其光彩照人,闪烁在中国“文房四宝”之间,带着徽州悠久的历史,和徽州人的勤劳智慧,在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版权声明:本文由胡开文徽墨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